content

【財經深度】全球經濟破產大潮:還有多遠?(圖)

作者:如松  2016-02-20 09: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6年02月20日訊】如今的經濟局勢,說起來非常費斟酌。但是總體來說,筆者認為:當今的市場在低估今天的局勢。

第一,中國新年期間,歐美股市暴跌。

到現在,似乎風暴開始緩和了。但是,是真的緩和了嗎?本月初,瑞士信貸銀行的股票一週暴跌18%,股價已經創下了24年的新低,德意志銀行股價一週跌幅約8%,已經創下了次貸危機以來新低和歷史新低,雖然德銀聲稱,德銀均有能力償付風險級別最高的債券,以此來解釋股價暴跌的原因,這或許是樂觀的。而其它歐洲銀行也是狂跌。和歐洲一樣難兄難弟的是日本,儘管日本央行一再瘋狂的寬鬆,2016年日本的銀行股在上週以前暴跌超過25%。

再看看亞洲的香港,據媒體報導:「香港中原地產3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至1月27日,2016年1月份私人住宅(包括一手及二手)買賣合約登記暫錄1670宗,總值131.4億元。估計整月約有1820宗及140.0億元,將較2015年12月的3869宗及290.4億元,分別顯著下跌53.0%及51.8%。這是香港一二手買賣首次跌破二千宗水平,是創1995年7月該公司有記錄以來的逾二十年歷史新低。」在此,我們先不管價格,而成交量如此劇烈地萎縮,本質上是需求的快速萎縮。

房地產的本質就是銀行,巨量的信貸堆積在房產產業中,雖然各個投行都在預測香港房地產的價格在今明兩年下跌的幅度,一般是兩年內跌幅在25%左右,可是筆者卻不那麼樂觀,有以下幾個原因支持不樂觀的觀點:第一,香港社會從去年「佔中」以來,開始出現了不穩定的信號。資本最敏感的是什麼?很多人都會說是匯差、利差、經濟增長等因素,都不是,對資本最敏感的是社會穩定性!如果如此狀態持續下去,很可能帶來更大規模的資本流出浪潮;第二,美聯儲加息,成為攪動香港資本市場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三,香港作為世界主要的貿易港口和金融中心,經濟增長嚴重依賴全球貿易,全球經濟低迷、大宗價格下跌和東北亞局勢的持續動盪,將嚴重地影響香港經濟;第四,香港社會貧富差距太大,資產泡沫太嚴重。如果房地產下跌的預期一旦形成,在成交量快速萎縮的今天,很可能不是媒體、投行想像的那麼平滑,特區政府的政策也不會產生太大的效力。一旦下跌的速度超出預期(很有可能),帶來的依舊是銀行的問題,與歐洲、日本的情形並無二致。

第二,造成歐日銀行和香港現狀的原因是什麼?

是各國和地區央行的低利率(負利率)政策!

歐洲、日本的經濟長期低迷,央行長期採取低利率(負利率)政策,就鼓勵或逼迫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放鬆自己的風險管控,進入新興市場逐利。

可是,巴西、阿根廷、俄羅斯、委內瑞拉以及中東和非洲的大宗生產國的經濟風雨飄搖,未來,企業倒閉或銀行倒閉都不是什麼新鮮事。德勤在最新研究報告中預計:「由於大宗商品價格走低侵蝕了石油企業盈利和削減債務的能力,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油企面臨較高的破產風險。」該報告在對全球超過500家上市石油和天然氣勘探及生產企業進行審查後指出,在油價處於十餘年來低位的條件下,油企利潤縮減,不得不削減預算以及裁員。其中存在破產風險的175家油企總負債超過1500億美元。德勤分析師指出,增發股票和資產出售進一步削弱了這些公司的盈利能力,「這些公司已經走上一條不歸路。」

其實,這種情形不僅發生在原油,也發生在鐵礦石等其他大宗商品領域,也發生在股市和房地產等資產領域。

當這些公司走向不歸路的同時,那些過去進入新興市場進行「海外冒險」的歐洲、日本及美國的銀行們,就只能進行壞賬減記,出現銀行破產並不稀奇,這才是歐美銀行股價大跌的深刻原因。雖然對於德銀、瑞士信貸來說,他們的國家有能力用財政救助,但是,西班牙、義大利甚至美國的銀行可能沒有這樣的「福氣」,一旦破產,必定造成驚濤巨浪!

香港的今天,也是貨幣過於寬鬆的後果,但是香港有其特定的原因:第一,美聯儲在2008年以後,持續進行貨幣寬鬆措施,香港金管局也只能被動寬鬆;第二,2009-2010年和2012年以後,大陸進行的也是貨幣寬鬆措施,推動香港的樓市。第三,次貸危機後,經濟全球化步入最高峰,有利於香港這個以轉口貿易和金融服務為主的經濟體,推動資產價格。香港成為美資、人民幣和全球貿易航運行業的資本角逐之地,共同造就了今天的泡沫。今天,所有的因素都在逆轉,形成了香港房地產的危局,出現的問題依舊是銀行的問題,也依舊是長期信貸寬鬆的惡果。如果本輪房地產泡沫破裂,估計香港的房地產將形成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之後的局勢,三五年內無望探底。

這不僅僅體現在香港和歐日的銀行業,世界其他所有地方基本都一樣,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罪魁禍首就是各國央行長期寬鬆的貨幣政策,當全球政治、軍事、經濟局勢一朝爆發,就到了還賬的時候,其結局是金融市場劇烈動盪甚至社會動盪。


全球經濟破產大潮:離我們還有多遠?(網路圖片)

第三,一旦銀行業爆發危機,政府還有能力救助嗎?

答案是無。

當今,美國的國債/GDP之比尚在100%左右,歐洲約在93%,日本在250%以上。中國雖然中央財政的負債還相對較好,但中國有自己的「特色」:大量的國企債務、地方債都是中央的隱形負債。實際上,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全球增長最快的就是債務,各國政府到今天都是債臺高筑,比叫花子還叫花子,根本沒有救助能力。何況危機爆發,利率必定暴漲,政府也無法繼續發債、增加債務率進行救助。

第四,全球央行在幹什麼?

經濟走到今天,央行已經束手無策。使用貨幣政策繼續對抗經濟的問題本身就是偽命題,因為經濟增長在於管理效率、科技進步等因素,印鈔只不過就是龐氏騙局!看起來印鈔可以推動資產價格,進而帶動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但這種增長是貨幣推動的,主要體現在資產價格上。可是,當人們的實際需求消失以後(資產價格不斷上升,實際需求就下降並最終消失),高昂的資產價格就只能高臺跳水,貨幣推動的經濟增長就成為南柯一夢,加倍償還。今天的原油就是典範,在需求高漲時期,形成牛市,而全球的低利率政策進一步放大了牛市的漲幅。筆者在前面分析過,如果僅考慮供需關係,全球原油的價格高點,不過在40-50美元,可12-13年很多時間在100美元以上,低利率政策放大了原油漲幅。可是,供需矛盾爆發之後,意味著需求跟不上供給,油價暴跌,加倍還賬。其他的資產價格也是一樣的原理,這不難理解,現在,首先是香港的樓市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當今,無所事事的央行之所以無所事事,都還在保資產和保匯率之間徘徊。當各國資產價格供需矛盾像原油一樣劇烈爆發以後,銀行出現巨大的危機,這將帶來社會動盪。那時,央行只有當初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一條路可走:印鈔拯救,再也顧不得貨幣的價值,全球信用貨幣面臨的是巨大的危機。

本輪危機,實際上就是信用貨幣的危機,形成如此現狀的原因,就是央行的道德水準喪失,長期印鈔發展經濟,實行低利率或負利率政策,還有就是所謂的量化寬鬆(不只是美聯儲,歐日中和所有新興國家都在這樣做,不過是方式不同而已。M2增速長期超過經濟增速,就是最本質的量化寬鬆)!

未來危機爆發之後,央行也只有印鈔,其實,這是所有信用貨幣的唯一道路,也是不歸路。企業破產、商業銀行破產之後,緊隨的是某些央行破產。最終,可以守護人們財富的總是黃金。歷史的一幕在不斷上演,每次的劇目都一樣。如果誰可以不印鈔,自身的財政和經濟可以抵抗危機並度過危機,那他的貨幣就是信用貨幣之王!

責任編輯: 靖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