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正是春暖花開的好時節。然而,2011年五一期間,國際黃金、白銀價格高臺跳水,把長假歸來的投資者嚇出一身冷汗。
黃金、白銀價格暴漲暴跌,在微博上引起熱議。許多網友不解:不是說黃金最值錢嗎?黃金又不是股票,怎麼也會大跌呢?
有網友留言:「SOS!最近我買黃金被套住了,按目前價格已經蒸發了40萬元人民幣,怎麼辦啊?」現時的金價比最高位時只不過跌去6%到7%,如果這位網友在最高位買入,且不是用保證金賬戶、不藉助桿槓來炒的情況下虧了40萬元的話,那麼他的投入大約是600萬元。真可謂大手筆!損失如此巨大,實在令人遺憾。
我們現在就來說一說,黃金到底能不能保住財富。
黃金的需求並不「剛性」
據媒體報導,中國的黃金和白銀投資需求呈爆炸式增長,2010年上海黃金交易所的白銀期貨成交量增逾六倍。中華民族是一個傳統上對黃金很有偏愛的民族。黃金寓意吉祥富裕,象徵權力地位,在中國人心中一向有特殊地位。在很多重要時刻,如嫁娶、壽宴、新春、添丁等,老百姓都喜歡將黃金作為禮物。中國自古還有「亂世買黃金」的說法,就是說,每當危機來臨時,人們總是希望藉助一種便於儲藏財富的優質貨幣(或商品),以度過亂世,並期望財富代代相傳。以上的內部原因都解釋了中國人買金的熱情。
而在外部原因上,美國金融危機遠未平復,世界對以美元作為保值的貨幣失去了信心;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形勢更不容樂觀,歐美股市高處不勝寒,而中國股市有心無力,其他商品也在高位。特別是通脹預期上升,看來看去,好像就只剩下黃金這個最後堡壘能確保財富的價值了。真是這樣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翻開資本的發展史來瞭解一下金本位的建立和崩潰。
在資本主義的發展初期,採用的貨幣制度是銀本位。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提高,對貨幣的需求猛然增長,銀本位逐漸被金本位取代。所謂的「金本位」制,就是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干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儘管黃金比白銀貴重,但金屬貨幣畢竟有限,當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的手裡時,社會流通的貨幣就少了,這無疑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以上世紀(20世紀)大蕭條為例,因為生產出來的商品無法兌現,形成所謂的產能過剩,生產力大大超過了黃金的總量。如果說那是金本位惹的禍大概也不為過。就因為金本位制,當年無法通過大量發行貨幣來緩解壓力,銀行紛紛倒閉。當然,最終受害的還是普通百姓。
後來,美國總統羅斯福發布新政,其中有一條是把美國民間所有的黃金都收歸國有,從而廢除了金本位制,然後又發行信用貨幣,這才度過了大劫難。
資本發展到了現代社會,虛擬貨幣信用貨幣(非金銀)的出臺促進了貿易的發展。在資本市場上籌集的大量資金,幫助科學與技術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信用貨幣取代金本位的過程告訴我們,企望以黃金來保住財富是不靠譜的。歷史證明,財富就像流動的水,決不可能靜止不動,否則就是死水一潭,早晚會枯竭。
在一般認知中,黃金乃稀有貴重之物。全世界所有黃金放在一塊兒,也只能裝滿一個奧林匹克比賽用的游泳池。但是自從脫離了「金本位」那天起,黃金就降為普通商品了,即使再貴重也只是商品。而任何商品都有一定的合理價位。兩三年前,一份有關黃金提煉成本和預期利潤的分析報告指出:黃金的合理價位應該在每盎司400美元左右。當時美元還處於弱勢;就算這幾年美元貶值25%,黃金合理價位也不該超過800美元/盎司。
而一旦進入市場,黃金的價格就將根據「供求關係」來確定。請注意,這裡的「求」是指「剛需」的求,不包括炒作投機的「求」。《科學》期刊裡面有篇文章提到,「截至2005年,人類採掘出的黃金不過12.5萬噸,約佔總儲量的六億分之一,人均只有20克」。而過去,「因為提煉黃金的技術落後、工藝複雜、不能規模化生產等,決定了它稀有、市價高。如今科技發達,黃金不再受產能所限,再生金、合成金等大量出現,擠佔了它作為飾品原料的市場份額」。
當一種商品的價格達到一定高度,人們沒能力購買時,需求就會下降,黃金也不例外。比如印度人和非洲人,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喜歡佩戴金飾品的民族,恨不得全身上下被黃金包裹。可如今金價這麼昂貴,首先就逼迫他們退出了購買的舞臺;其次,黃金在工業上的重要用途,大部分早已被其他金屬替代了。所以說,黃金的「剛性需求」並不剛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