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酸甜苦辣」吃出健康

 2008-05-09 22:3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五味:多食、偏食、雜食好嗎?

現在,許多年輕人的確很有創意,尤其在食物方面,為了好吃、為了新奇,改變了許多我們以前想都沒想過的事情。
這種混合冰冷、高蛋白、高鹽分的吃法,是否會把人的腸胃搞亂了套?對腸胃的生理有無影響?從臨床方面看,雜亂的藥物配方絕對有問題;那麼,雜亂的食物配方呢?

高平王熙說:"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意思是,吃的東西不要雜亂。食物與食物之間,有一定的互相衝撞;例如:常見一面吃冰,一面吃火鍋,水、火,冰、炭本就不相容的,現在醫院中看病的,兼有鬧消化問題的特別多,不是嗎?

藥物和藥物間也一樣,有藥效互相之間的不相容問題。現在上醫院看病,最常見的是,病人一天掛號好幾科,有高血壓就開降血壓藥,胃不好又多開個胃藥,另外一科的醫生又開個什麼藥。許多人在一餐之中,一口氣要吃五、六種甚或更多種藥的,藥物互相之間的相加、相乘、干擾、牴觸或衝撞等作用都是大問題。

食物雜了,就可能"當時無災苦,積久則為人作患"。孫思邈說,魚、肉、蛋、菜,是不可以隨便混雜在一塊吃的。過去在物資缺乏的時代,我們的正餐食物中,就是兩、三樣菜,過年過節才增多一些,那時鬧腸胃病的人反而不多。
現在,一個中餐或晚餐,尤其上館子用餐,常常都是八、九上十幾樣菜,這樣會不會發生食物與食物之間的不合呢?吃的東西不應該太雜,曾經聽過,古人有"食不兼味"的說法,也許很有道理吧!
 

藥物和食物的五味

《黃帝內經》中說藥物或食物,都有它一定的性質;食物和藥物都分別有、苦、甘、辛、咸五味,如果適當的吃,可能治病;但若吃得不恰當,就可能傷人。中醫用藥講究五味的配合,五味各走身體不同的經絡臟腑,用對了,有所幫助,但若用偏了,就是傷害。

偏重五味中的任何一味,都有可能發生問題。《內經》:"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苦、甘、辛、咸五味,當吃到胃中,就都會自行分配到它應該去的五臟六腑,或臟腑所管的形體位置中,當然,也因為五味中有所偏食,就會致病。

多吃酸,會使人小便不通,《黃帝內經》云:"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原因是,酸有收澀作用,會走上、中二焦,因此上、中二焦的氣道阻澀,出入受困,於是不能流到膀胱,就發生小便的問題。

咸會入血,多吃咸食,就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咸能走入中焦,注於諸脈;而脈,是血之所走的管道,與咸相得,因此,多吃咸,血液就可能凝結,覺得口渴、乾燥。

辛味、辣味,是走氣的,多吃了,就有《內經》所云:"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意思是,它走上焦,會讓人有嗢嗢的、不舒服的感覺。

味苦的,會走入骨,多吃苦味,就有《內經》形容的:"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的現象,還會令人"齒黧疏",牙齒變黑、變壞,脫落而疏稀。依現代的看法,那就是琺琅質漸漸脫落,齒質也變得不好、變黑了,而且牙齒也容易掉落。其實啊,就是讓人變老了的意思。

味甘的食物、甜食,多吃會有:"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為什麼呢?甘之氣有緩滯作用,不能入到上焦,而會和穀物等,一同都留在胃中,於是令人的胃柔且緩,緩則蠱動(一種胃腸中蛔蟲騷動狀),蠱動了就使得人有"悗心"的感覺。
 

食物的五味和五臟的病

古人說了,所有的食物、五味都有其"致病"或"治病"的效果。

食物的各種顏色或味道,都和五臟有契合之處:"肝合於筋,心合於脈,脾合於肉,肺合於皮,腎合於骨"。所以,吃了食物就會有以下狀況,例如:酸走肝,肝主筋,因此多吃酸,會使筋骨發生問題;而苦會走心,心主火、主血脈,多吃會發生血脈的問題。也就因為這樣,人吃食物就有一定的宜和忌。因此有:"肝木青色,宜酸,心火赤色,宜脾"的說法。

再看五臟不可食的東西,例如說,吃酸太多,皮毛會變得枯燥,"多食酸則皮槁而毛夭"。多吃苦的筋骨容易發生問題,"筋急而爪枯"。多吃甜、常吃甜的,又有骨痛而發落現象。多吃辛辣,就有"肉胝而唇寒"現象,意思是,肌肉萎縮、口唇發寒。多食咸則會發生血液凝滯而且顏色變暗,"脈凝澀而色變"。

人有五臟的病情,也有宜於進食的食物。例如:肝病,應該以麻、犬肉、李子或韭菜等作為常吃的食物。每一種病,宜於吃不同的東西,而能有所幫助;它們各有屬於自己的五味、五色,也各自進入身體各自的臟腑,以致於能治療那種因為五臟不調和的病情。

食風、食氣、食谷、食草、食肉

閱讀《黃帝內經》中的一段,黃帝問:"谷之五味,可得聞乎?"伯高的答案卻說,有些修煉的人,他們"食風、食氣",身體會很輕而靈巧、和平安靜,且壽命長。云:"夫‘食風'者,則有靈而輕舉,‘食氣'者,則和靜而延壽。"一般的人以五榖為主食,但那些修道者,卻是"食風、食氣",不一樣的。

吃五穀雜糧的、吃草的、吃肉的,在體力和智慧等各個方面都有不同。"食榖則有智而勞神",以穀物為食的,有智慧,但是勞心勞神;而"食草者,愚痴而多力",吃草的動物,比起吃穀物的動物,則較愚而痴,但卻有力,像牛、馬等動物;像老虎、狗、貓等這些"食肉者,則勇猛而多嗔",卻容易發怒。

想想,如果一個人,總是以吃菜蔬類為主,或總以肉類食品為主,是否就如以上《內經》所云?

中國古人的智慧應該是很高超的,在那麼早期,就已經觀察到人和動物,有"食風、食氣、食榖、食草、食肉"的不同,偏吃某種五味的各種不同情況。而且,他們也清楚的瞭解各種食物和五味的好壞、優缺點。

從吃的這個角度上看,上古《內經》中的敘述,它的目的,應該是希望人們在身體方面能免於病痛,可它最終的目的,卻更可能是:希望人能走上修煉的路,那樣可以延壽、可以輕而靈巧,還可以得到智慧。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