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酸甜苦辣”吃出健康

作者:胡乃文  2008-05-09 22:39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五味:多食、偏食、杂食好吗?

现在,许多年轻人的确很有创意,尤其在食物方面,为了好吃、为了新奇,改变了许多我们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事情。
这种混合冰冷、高蛋白、高盐分的吃法,是否会把人的肠胃搞乱了套?对肠胃的生理有无影响?从临床方面看,杂乱的药物配方绝对有问题;那么,杂乱的食物配方呢?

高平王熙说:"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意思是,吃的东西不要杂乱。食物与食物之间,有一定的互相冲撞;例如:常见一面吃冰,一面吃火锅,水、火,冰、炭本就不相容的,现在医院中看病的,兼有闹消化问题的特别多,不是吗?

药物和药物间也一样,有药效互相之间的不相容问题。现在上医院看病,最常见的是,病人一天挂号好几科,有高血压就开降血压药,胃不好又多开个胃药,另外一科的医生又开个什么药。许多人在一餐之中,一口气要吃五、六种甚或更多种药的,药物互相之间的相加、相乘、干扰、抵触或冲撞等作用都是大问题。

食物杂了,就可能"当时无灾苦,积久则为人作患"。孙思邈说,鱼、肉、蛋、菜,是不可以随便混杂在一块吃的。过去在物资缺乏的时代,我们的正餐食物中,就是两、三样菜,过年过节才增多一些,那时闹肠胃病的人反而不多。
现在,一个中餐或晚餐,尤其上馆子用餐,常常都是八、九上十几样菜,这样会不会发生食物与食物之间的不合呢?吃的东西不应该太杂,曾经听过,古人有"食不兼味"的说法,也许很有道理吧!
 

药物和食物的五味

《黄帝内经》中说药物或食物,都有它一定的性质;食物和药物都分别有、苦、甘、辛、咸五味,如果适当的吃,可能治病;但若吃得不恰当,就可能伤人。中医用药讲究五味的配合,五味各走身体不同的经络脏腑,用对了,有所帮助,但若用偏了,就是伤害。

偏重五味中的任何一味,都有可能发生问题。《内经》:"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苦、甘、辛、咸五味,当吃到胃中,就都会自行分配到它应该去的五脏六腑,或脏腑所管的形体位置中,当然,也因为五味中有所偏食,就会致病。

多吃酸,会使人小便不通,《黄帝内经》云:"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原因是,酸有收涩作用,会走上、中二焦,因此上、中二焦的气道阻涩,出入受困,于是不能流到膀胱,就发生小便的问题。

咸会入血,多吃咸食,就会"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咸能走入中焦,注于诸脉;而脉,是血之所走的管道,与咸相得,因此,多吃咸,血液就可能凝结,觉得口渴、干燥。

辛味、辣味,是走气的,多吃了,就有《内经》所云:"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意思是,它走上焦,会让人有嗢嗢的、不舒服的感觉。

味苦的,会走入骨,多吃苦味,就有《内经》形容的:"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的现象,还会令人"齿黧疏",牙齿变黑、变坏,脱落而疏稀。依现代的看法,那就是珐琅质渐渐脱落,齿质也变得不好、变黑了,而且牙齿也容易掉落。其实啊,就是让人变老了的意思。

味甘的食物、甜食,多吃会有:"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为什么呢?甘之气有缓滞作用,不能入到上焦,而会和谷物等,一同都留在胃中,于是令人的胃柔且缓,缓则蛊动(一种胃肠中蛔虫骚动状),蛊动了就使得人有"悗心"的感觉。
 

食物的五味和五脏的病

古人说了,所有的食物、五味都有其"致病"或"治病"的效果。

食物的各种颜色或味道,都和五脏有契合之处:"肝合于筋,心合于脉,脾合于肉,肺合于皮,肾合于骨"。所以,吃了食物就会有以下状况,例如:酸走肝,肝主筋,因此多吃酸,会使筋骨发生问题;而苦会走心,心主火、主血脉,多吃会发生血脉的问题。也就因为这样,人吃食物就有一定的宜和忌。因此有:"肝木青色,宜酸,心火赤色,宜脾"的说法。

再看五脏不可食的东西,例如说,吃酸太多,皮毛会变得枯燥,"多食酸则皮槁而毛夭"。多吃苦的筋骨容易发生问题,"筋急而爪枯"。多吃甜、常吃甜的,又有骨痛而发落现象。多吃辛辣,就有"肉胝而唇寒"现象,意思是,肌肉萎缩、口唇发寒。多食咸则会发生血液凝滞而且颜色变暗,"脉凝涩而色变"。

人有五脏的病情,也有宜于进食的食物。例如:肝病,应该以麻、犬肉、李子或韭菜等作为常吃的食物。每一种病,宜于吃不同的东西,而能有所帮助;它们各有属于自己的五味、五色,也各自进入身体各自的脏腑,以致于能治疗那种因为五脏不调和的病情。

食风、食气、食谷、食草、食肉

阅读《黄帝内经》中的一段,黄帝问:"谷之五味,可得闻乎?"伯高的答案却说,有些修炼的人,他们"食风、食气",身体会很轻而灵巧、和平安静,且寿命长。云:"夫‘食风'者,则有灵而轻举,‘食气'者,则和静而延寿。"一般的人以五榖为主食,但那些修道者,却是"食风、食气",不一样的。

吃五谷杂粮的、吃草的、吃肉的,在体力和智慧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食榖则有智而劳神",以谷物为食的,有智慧,但是劳心劳神;而"食草者,愚痴而多力",吃草的动物,比起吃谷物的动物,则较愚而痴,但却有力,像牛、马等动物;像老虎、狗、猫等这些"食肉者,则勇猛而多嗔",却容易发怒。

想想,如果一个人,总是以吃菜蔬类为主,或总以肉类食品为主,是否就如以上《内经》所云?

中国古人的智慧应该是很高超的,在那么早期,就已经观察到人和动物,有"食风、食气、食榖、食草、食肉"的不同,偏吃某种五味的各种不同情况。而且,他们也清楚的了解各种食物和五味的好坏、优缺点。

从吃的这个角度上看,上古《内经》中的叙述,它的目的,应该是希望人们在身体方面能免于病痛,可它最终的目的,却更可能是:希望人能走上修炼的路,那样可以延寿、可以轻而灵巧,还可以得到智慧。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