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香港地位為何尷尬?

作者:陳勁松  2002-05-08 06:3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不久前,美國《財富》雜誌發表文章,對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地位提出尖銳質疑,在這篇《誰需要香港?》的文章裡,分析了香港經濟衰退的成因,以及由此導致的香港地位下降。指出:亞洲金融風暴,固然是打擊香港經濟的外部原因,而香港特區政府因應無方,在財政赤字加劇,通貨緊縮持續惡化,房地產市場崩潰,以及失業率激增的局面下,無力重組香港經濟,才是香港經濟滑坡的主要原因,並因此導致香港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從一個空前繁華自由的國際大都市,亞太金融貿易中心,蛻化為僅能與廣州、深圳並駕齊驅的狹幅區域中心。該文認為,香港應該面對現實,將定位目標調低為珠江三角州的商業中心。

香港特區政府立即反駁,稱《財富》雜誌的論調「完全言過其實」,並以跨國公司在港設立總部和辦事處不斷增加的數據,來證明國際資本對香港仍具信心。

但這一反駁的依據,顯得力不從心,因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潮流,跨國公司在全世界各地都在不斷增設總部或辦事處,並非香港一地而已。所用「言過其實」一語,更明顯暴露出特區政府的辯護是何等蒼白無力。

無獨有偶的是,十天前,另一家影響巨大的著名刊物《經濟學人》信息部發布統計資料,將香港的營商地位排名,從全球第五,降至全球第十一位。

《財富》雜誌於六年前,就曾發表《香港已死》的文章,題目出語驚人,內容卻很中肯,分析香港優勢正在喪失。香港經濟隨後的表現,顯示出該文預測的驚人準確性。

事實上,以97年為界線,回歸前後的香港,確乎表現出天壤有別。

回歸前,香港經濟強勁增長,持續繁榮,百業興旺。回歸後,卻由升轉跌,節節衰退,百業凋零。

至本年第一季度,香港失業率達到7%,失業人數達到23萬人,創下二十年來的新高記錄。這一指標表明:香港經濟不僅毫無改善跡象,而且危機日深。

許多先後於回歸前後到訪過香港的人們,都不約而同地感慨,香港今不如昔,不僅市面冷清,連港人曾經引以為榮的服務態度都明顯變壞,臉色陰沉,脾氣古怪,越來越像內地的中國人。

97亞洲金融風暴襲來,時逢香港回歸,這似乎有一種宿命的含義。但回歸前的港英政府,和回歸後的特區政府,在民意的支持度上,在施政經驗和能力的表現上,都立判高下,後者遠遠遜色於前者。特區政府對民主和民意的背叛,不能不說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香港的轉口運營角色受到根本動搖。在此之前,在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進程中,至少在97前近二十年的時間裏,香港實際上起了中國經濟火車頭的作用,60%的外資從香港引進,三分之二的外貿依靠香港轉口實現,功不可沒。

而今,中國大陸已經可以直接與國際經濟接軌,無需香港從中充當樞紐。「東方明珠」更形黯然失色。

儘管到目前為止,與中國大陸的任何城市相比,香港的競爭力仍然高居第一,概無出其右者。但香港競爭力的迅速下降,以至於即便如《財富》雜誌所言,香港自動降格為珠江三角洲的商業中心,卻仍然面對那些迅速崛起、且緊靠內地龐大資源、生產成本較低的鄰近城市如廣州、深圳的極大競爭壓力,也就是說,即便龜縮到珠江三角洲的狹幅區域,香港的地位依然尷尬。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