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0年8月12日訊】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中國7月CPI同比增長2.7%,預期增長2.6%,前值增長2.5%,通脹上行趨勢再次確認;7月PPI同比下降2.4%,預期下降2.5%,前值下降3%。
PPI下跌而CPI卻在上升,這本身已經是個問題。
01 中小行抗風險能力下降
經濟下行背景下,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增加對長期項目的信貸本身就是一種預期樂觀的表現,正所謂「放水不停,舞會不停」。
然而,銀行只是一個資金中介。銀行借入短期資金,並以不同期限的信貸形式將資金投放出去,借短放長本就是銀行的利潤來源。中小銀行樂觀的將信貸資源集中投放在中長期項目上,一旦銀行短期融資能力跟不上,借短放長的的行為就會導致期限錯配,流動性危機就會發生,就會考量銀行的抗風險能力。
準備金就是專為抗風險而生。
4月3日,央行宣布下調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和僅在本省級行政區域內經營的城市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於4月15日和5月15日分兩次實施到位,每次下調0.5個百分點,中小銀行法定准備金率處於歷史低點。
6月末,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為1.6%,比上年同期下降0.4個百分點,超額準備金率也在迅速下降。法定准備金和超額準備金雙雙處於低位,這代表著中小銀行抗風險能力的迅速下降。
02 非理性繁榮的終點
銀行準備金只是為了預防萬一的,準備金的下降並不代表著銀行風險的必然發生。然而,包商銀行的破產卻可能會加速銀行風險的落地。
對中小型銀行來說,短期資金來源無非源自吸收民眾存款和通過銀行間市場從大型銀行批發資金。包商銀行處理過程中,對大額機構債權提供了平均90%的保障,這意味著大型機構發生了平均約10%的事實性虧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加大了中小銀行從銀行間市場獲得批發資金的難度。
從央行數據也得到了驗證,2019年5月24日接管包商銀行之後,央行貨幣政策受到各種壓力從而持續維持寬鬆。在這種寬鬆的背景下,2020年上半年,中資大型銀行同業拆借融出資金同比暴增48.2%,但對中資小型銀行的資金融出幾乎沒有增長。
2020年8月6日,央行宣布,根據前期包商銀行嚴重資不抵債的清產核資結果,包商銀行將被提起破產申請,對原股東的股權和未予保障的債權進行依法清算。
因嚴重信用風險被中國銀保監會接管的包商銀行最終走向破產(網路圖片)
這幾乎明示:未被保險覆蓋的債權和股權,基本上不會得到有效清償。從長期來說,包商銀行直接破產(債務重置)是非常有利於中國債務問題的出清的。但是,從短期來說,包商銀行直接破產債務重置,卻也有可能誘導中小銀行風險全面性爆發!
顯然,包商銀行破產消息落地之後,大量的不確定性隨之而來,必然會從整體上衝擊小銀行的融資渠道:
1)沒有保險覆蓋的,超過50萬的人民幣的資金是否還敢存進中小銀行?
2)沒有保險覆蓋,中小銀行理財還敢不敢買?
3)銀行間市場同樣沒有保險覆蓋,大銀行還敢不敢把資金批發給小銀行?
4)中小銀行股票還敢不敢買?
種種不確定性必然會讓資金對小銀行避之不及,在這種背景下,小銀行應該如何融資?
更關鍵問題是小銀行的長期信貸已經發放!一旦短期融資跟不上,本身抗風險能力又不高,小銀行面臨的就是整體資金鏈集中斷裂,大面積風險爆發。
非常明顯的問題是,中國當前面臨三個選擇;
1)繼續釋放流動性,問題先拖著。受海外寬鬆影響,中國貨幣政策目前尚有一點餘地,問題是可以繼續拖下去的。
2)通脹解決債務,制約是通脹預期發散。單就目前來說,還沒有進入到通脹預期發散的階段。
3)破產出清債務,制約是中小銀行風險。包商銀行正式破產導致中小銀行風險驟增。
包商銀行破產結果落地,或許會加速擠兌小銀行期限錯配問題,上述三個選項中,或許是小銀行率先發生風險的可能性最高。
金融機構風險的最大特徵就是會迅速的傳染擴散,這會導致信用恐慌性蒸發,驅動M2下降,反過來施壓房產價格,房產價格下降企業抵押物貶值,信用創造萎縮由金融市場波及實體,企業債務問題加速浮出水面,或誘導經濟風險全面性爆發。
或許,中國非理性繁榮的終點並非是傳統的資產泡沫爆破,而將從中小銀行危機開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宇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