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6年02月25日訊】一直聽人說,要去產能去產能,但為什麼要去產能,可能很多人也不是特別明白。說的通俗一點就是,生產的東西太多了,實在賣不掉了。所以,就要想辦法把庫存賣掉,然後才有再生產的空間。否則倉庫都滿了,你生產出來的東西,幾乎已經沒地放了。
中國產能危機的根源在哪裡?其實就出在房地產上……(網路圖片)
那麼,為什麼會生產過多?說白了還是跟週期有關係。當時覺得這東西能賣出去,市場很好,於是就加碼生產。結果,等一段時間後生產出來了,發現市場的供需關係變了,然後東西賣不出去了。之所以會這樣,還是跟大的政策刺激有關。比如在最近20年,中國出現過兩次重要的產能問題,上一次是90年代末,大約是97年-98年,然後就是這一次了。
年輕的朋友在當時還都是小屁孩,關心的是灌籃高手,而對經濟的事情,可能看的不是那麼全面,90年代初由於搞活市場經濟,於是產生了大量的倒爺,下海也成為一種潮流,當然這跟國家的鼓勵是分不開的,再加上貨幣政策失誤,信貸增長了25%,導致了80年代末和93-94年爆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一度CPI衝過了20%。大家的感覺就是那些年工資漲的特別快,90年代初還仰視萬元戶呢,到了94年幾乎一半都是萬元戶了。於是,國家決定一定要把溫度降下來,這才踩了一腳急剎車,遏制通貨膨脹。但問題又來了,當時經濟過熱造成的巨大產能,隨著經濟收緊出現了大量庫存。再加上伴隨而來的,亞洲金融風暴,整個外部環境堪憂,內需不振,老舊工廠改製造成了失業下崗嚴重,經濟已經陷入一盤死棋。
好在那時的朱鎔基總理,「果斷」發現了房地產這個好東西,啟動了房改,把住房問題推向市場,並鼓勵金融槓桿。於是,所有的產能都找到了新的出口,全國上下都去蓋房子了,產能這才逐漸去掉。經濟重新走上了快車道。
如今,我們幾乎遇到了同樣的問題。隨著08年之後的貨幣狂歡(信貸一度超過了35%),造成了大量的產能無處消化,隨著今年人民幣貶值預期開啟,資金撤離已經開始,客觀上造成了貨幣政策的收縮,進一步加重了產能危機。而這些產能也主要集中於國家刺激後的重工業方面,東北經濟滑落,就是這種產能危機的一個縮影。如果不盡快解決這個問題,那麼東北危機有可能會蔓延到全國,重工業的產能過剩,很有可能進一步向更多的產業傳導。
有數據統計說,保守估計,中國目前的鋼鐵業產能過剩3億噸,煤炭行業過剩15億噸,水泥過剩10億噸,這三個行業幾乎出現了全行業虧損的情況。要化解這些產能,就必須為這些產能找到出口,並且要降低現有產量才行。想來想去,似乎這些產能的出口只有房地產,不蓋房子這麼多的鋼材實在消耗不掉,水泥也沒什麼卵用,而鋼材水泥賣不掉,煤炭自然也就沒什麼用處。所以要解決這些產能問題,似乎房地產是個關鍵。但問題是房子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房子本身就已經是個過剩的產業。房子過剩的程度,一點也不亞於鋼鐵、煤炭、水泥。
所以,要想解決生產資料的產能過剩,就得先解決房子的產能過剩問題,於是我們看到了很多利好密集出臺,鼓勵大家買房。要讓老百姓,配上金融的錢,把過剩的產能接走。然後,房地產開工復甦,上游產能進一步被消化。
但這招有效嗎?舉個例子,你不需要衛生紙,會因為衛生紙減價,而多買一些,那因為衛生紙是消耗品。反正早晚也得用,存著也不壞。但股票呢?你會因為可以融資買股票了,槓桿低了,就多買一些股票嗎?顯然不會,大部分人買股票,還是要看市況的。如果能漲就買,如果還要跌當然就不買,因為股票基本上沒什麼使用價值,只有投資屬性。房子現在更偏向哪個方面呢?衛生紙?還是股票?第一套房,肯定是衛生紙的,但如果低3、4、5套房了,那麼房子已經變成一種股票。老百姓買不買,不是基於使用價值,而是基於市況,那麼現在產能過剩了,投資價值消失,所以再加金融槓桿也是徒勞的。更何況,這兩年經濟一不好就拉房地產,拉了整整10年,房地產的泡沫早就巨大,而邊際效用已經遞減到極低的位置。
所以,與其走回老路,比如尋找新的辦法,找到了新的增長點,經濟才能重回正軌。日本當年房地產泡沫破裂之後,就沒找到新的增長點,所以一下就趴窩了;而美國人08年之後,找到了科技還有新能源的增長點,順利的走上了復甦。幾乎同時感冒的歐洲人,折騰來折騰去,現在也還是在崩潰的邊緣。所以說白了,經濟的問題還是產業的反應,當所有資源都向一個產業集中的時候,勢必會造成產能過剩,也勢必擠壓新經濟的生存空間。我們就是在這條黑道上走的太遠,所以造成了今天的局面。做零售的去搞房地產了,賣肉賣糧食的也去搞房地產了。都覺得房地產能賺錢,一窩蜂的扎進來的時候,肯定會造成全產業鏈過剩,現在的鋼鐵、煤炭、水泥,其實說白了就是房地產過剩的另一個反應而已。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靖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