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從南袁北紀淺說中國古代的主流文化

作者:魯文  2013-12-05 15:1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3年12月05日訊】清代的袁枚才華出眾,詩文冠江南,與紀曉嵐有「南袁北紀」之稱,而紀曉嵐不僅在正統的史傳中佔盡風光,而且在民間也有很好的口碑。他們二人都是學識淵博,可以代表當時的主流文化。

而更為有趣的是紀曉嵐寫了《閱微草堂筆記》,而袁枚寫了《子不語》,這兩本書也都是記述奇聞逸事的書籍,裡面善惡因果記述的非常清楚,而且很多事跡都是本人親自經歷的,也有親朋好友講述的,對人起到了很好的勸善作用,而且由於兩個人的品格和地位,兩本書的真實性毋庸置疑。

然而這兩本書現在的知名度遠不及《聊齋誌異》。對於《閱微草堂筆記》和《聊齋誌異》,「聊齋使人心亂,閱微使人心正」可以說是一個很中肯的評價。晚清大儒俞樾對於《聊齋誌異》的評價也遠不及《閱微草堂筆記》。然而我們現在知道的評價通常是郭沫若等人的,好像是《聊齋誌異》是當時的主流文化了,這完全是誤導。包括蒲松齡自己也說這是「孤憤之書」。

而《閱微草堂筆記》再版鄭序中寫到:「河間紀文達公。久在館閣,鴻文巨製。稱一代手筆。或言公喜詼諧,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今觀公所署筆記,詞意忠厚、體例謹嚴。而大旨悉歸勸懲,殆所謂是非不謬於聖人者與!雖小說,猶正史也。公自云:‘不顛是非如(碧雲霞)」。不挾恩怨如(周秦行紀),不描摹才子佳人如《會真記》,不繪畫橫陳如(秘辛),冀不見擯於君子。’蓋猶公之謙詞耳。公之孫樹馥、來宦嶺南。從索是書者眾,因重浸板,樹馥醇謹有學識。能其官、不墮其家風雲。道光十五年乙末春日,龍溪鄭開僖識。」我們從「從索是書者眾,因重浸板」中可以看到當時對於該書的需求。《子不語》應該也是此種情況。

古代的主流文化今天受冷落,而非主流文化受追捧的現象可能不止一例。如「風騷」常作為文學的代名詞,而《詩經》才是當時的主流文化。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而「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也是唐代詩人李白對《詩經》的肯定,對「騷人」的否定,可是李白在自己孤憤時也成了「騷人」,寫到「屈平辭賦懸日月」。

由此我們看到,無論這個人怎麼樣,他在「孤憤」、「哀怨」的時候寫出的作品是不值得提倡的,就像即使一個非常有修養的人,在發脾氣的時候也是魔性。

所以是不是主流文化,得看他能否引人向善,得看作品是不是在心態平和很善良的情況下完成的。而引起人的慾望遐思的作品,在孤憤和哀怨的時候發泄自己的往往不是主流文化。特別是現在大陸的黨文化,往往使人與人之間互相爭鬥,煽動人的魔性,使人不理智的判斷事物,如果這成了主流真是貽害無窮。而煽動人的所謂愛國熱情等流氓手段現在是越來越不好使了,因為很多人們找到了真正的主流文化,如神韻等,人們也變得越來越理智,更多的人們都會在回歸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来源: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