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1月30日訊】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世家望族往往都有自己獨立的家族堂號,堂號名稱多來自本姓祖上某一歷史名人的典故或趣聞佳話。如孟氏的「三遷堂」,得名於孟母為給孟子創造良好學習環境而三次遷居的歷史典故。「通德堂」是東漢大司農鄭玄家族的堂號,因孔融在鄭玄家鄉高密建通德門而得名。清代二百多年間,山東孕育了諸多的閥閱世族,堂號眾多,以劉統勛、劉墉父子為代表的「清愛堂」更是譽滿齊魯。
劉統勛、劉墉父子
御賜「清愛堂」
關於「清愛堂」的由來,還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歷史佳話。劉墉的曾祖父劉必顯,字微之,號西水,順治九年(1652年)進士,累官戶部員外郎,以清慎著稱。據史料記載,他以戶部主事頒詔偏沅時,巡撫拿出銀兩饋贈,他拒不接受。在督理中南倉時,種菜以自給,數月不知肉味,其同鄉好友、清代著名文學家丁耀亢贈詩,「到門偏厭客求魚,下榻先言未掃除」,「官府計斗難分俸,隙地成園自剪蔬」。他是清愛堂劉家第一個出仕為官之人,也是劉家清廉為民官聲的創立者,在其影響下,其二子劉果、劉棨都成為康熙年間著名的廉吏。
劉果,順治十六年進士,官至江南提學道。劉棨,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劉果任太原府推官時,曾錄歐陽修《瀧岡阡表》於牆,「每判一囚,必讀一過」。有一富人為產業訴訟,「先遺黃金五百,做黃鼠以進」,劉果「峻卻之」,民間諺曰「死黃鼠瞞不了活青天」。其任河間知縣時,治聲達於京師,康熙九年,康熙皇帝微服至河間,召見劉果,褒揚他「清廉愛民」,擢升刑部主事。後來劉墉的祖父劉棨任天津道副使時,迎駕五臺山,藉機上奏其兄劉果在河間任知縣時受褒獎之事,請康熙皇帝賜書,康熙皇帝遂賜「清愛堂」給予劉家,自此以後,劉家以「清愛堂」為堂號,隨著劉家的日漸興盛,「清愛堂」也由此聲名遠播。
簡樸家風傳後世
「清愛堂」劉家本是寒門,其後人顯貴之後一直延續簡樸節儉的優良家風。史料記載,劉必顯「崇淳厚、輕浮華」,必顯子劉棨「益嚴子孫」,「六歲即外誦讀書,無敢嬉戲」,「被服食飲,比於寒素」,以至雍正年間執教於劉家的安丘名士李漋無不感慨地說:「近世言家法者,首推東武劉氏。」
劉家簡樸家風的代表人物首推劉統勛,乾隆年間劉統勛官至內閣首輔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雖位及人臣,但仍尚節儉。清代史料中有許多關於他生活簡樸的記載,「朝珠無十兩以上者,線斷散落不復拾」。出差時,「二僕相從,食物不索珍饈」,「家中僅有田數十畝,數十年不增寸尺」。劉統勛卒後,乾隆皇帝親自到劉家弔唁,見劉統勛居所「門閭湫隘」,「去輿蓋然後入」,不覺大慟,說「朕失一股肱矣」。劉統勛是清代第一位初歿即得謚「文正」之人,乾隆帝曾稱讚他說:「如劉統勛,乃不愧為真宰相」。
劉墉嚴守家訓,崇節儉,為官儉樸,嘉慶帝曾向劉墉的侄子劉鐶之說:「汝伯簡樸,文正公當日如此,朕隨皇考到汝家,見馬廄在宅旁,何其逼仄」,又說,「汝伯父之轎子,我在藩邸即見,破極矣」。
海岱高門第
與清代諸多的名門望族一樣,清愛堂劉家亦是著名的科甲名族,自清順治年間劉必顯中進士,至清末廢科舉止的200餘年裡,劉家先後有11人中進士,另有31人中舉人,創造了父子九登科、三世一品、父子祖孫翰林、五世蟬聯進士的輝煌業績。以至乾隆皇帝賜詩「海岱高門弟」,嘉慶皇帝稱譽劉家「洋洋表海東」。尤其「父子九登科」更為後人津津樂道,據史料記載,父子九人榮登科第,清代獨清愛堂一家而已。
「父子九登科」指劉棨及其八子皆登科。劉棨年少時即有才名,11歲考中秀才,康熙二十四年中進士。他共有十子,有八子先後中舉人,八子中又有三人中進士。其長子劉縉炤、次子劉綋熙、三子劉綬烺,於康熙五十二年同榜中舉;四子劉綎煜康熙五十六年舉人;五子劉統勛雍正二年進士;七子劉維焯雍正八年進士,官工部主事;八子劉純煒乾隆四年進士,官至順天府尹;九子劉紱焜,雍正十三年舉人,官兗州府教授。
劉家科名興盛與家族素來崇尚教育息息相關,劉必顯幼時,家境貧寒,然好學不輟,「其父游戚黨間,閱古今文字,遇有心賞者輒錄之舊紙或掌股間,歸而授讀」。劉必顯對功名孜孜追求,中舉後數十年不中進士,仍刻苦攻讀。他曾說:「余性傲急且無宦情,惟思得進士二字啟牖後人爾」。
劉統勛兄弟對子孫的教育也倍加重視。據統計,從順治九年至乾隆四十三年,在120多年裡,劉必顯的17位孫子中竟有12位中舉人。「清愛堂」劉家可稱得上是詩禮簪纓、鐘鳴鼎食之家。
「劉青天」足跡遍及華夏
「清愛堂」劉家牢記清廉愛民的家訓,他們出仕為官,清正廉明,足跡遍及華夏各地。
劉棨任寧羌知州時,其母病卒,因替民人完賦,以致負債不能還鄉。劉棨即信告其弟劉棐代賣家產。其弟一時難覓買主,跑到浙江做官的至戚處方售出。不足部分劉棐又以己產湊足,劉棨方得以歸鄉。
劉棨之子劉統勛、其孫劉墉都以清正廉明聞於時。劉統勛微服私訪黃河水利工程的事跡廣為民間流傳,他取字「延清」,其中就有延續劉家清廉官聲之意。劉統勛的三兄劉綬烺任唐縣知縣時,審案不假威刑,人稱「劉一板」。劉統勛的八弟劉純煒任分宜知縣時,因事罷舊,竟無錢回鄉里。劉統勛七弟劉維焯任工部主事時,一次奉安南公使回,同僚以為他得此美差,口袋裡鼓鼓的定是黃金,待打開僅一斤肉桂而已。劉墉有詩「但使遠人酬白雪,不聞客囊有黃金」記其事。劉墉素以清廉聞名,任江寧知府時,人比之「包孝肅」。他奉命查辦山東巡撫國泰的事跡家喻戶曉,後人將劉墉的事跡編為《劉公案》,在民間廣為流傳。劉墉卒謚「文清」,清代大臣歿後得謚「文清」者,僅有數人,劉墉為其一。劉墉侄孫劉喜海亦頗有清名,其任汀州知府時,百姓曾為之立生祠。
劉氏父子兄弟之間往往相互激勵,以紹緒清廉家風。劉棨任長沙知縣時,其兄劉果贈詩雲:「愛爾風流新令尹,贈君清白舊家聲。慈能利物方成惠,廉足招尤為好名。使氣恃才皆俗吏,循良自古尚和平。」劉組煥寄給時任碭山知縣的兒子劉臻詩雲:「我勉簿書兒撫字,循良家學共圖存」。
正是清廉為民的官聲,才使「清愛堂」劉家得到了民間百姓的廣泛讚譽和支持,也使一部膾炙人口的《劉公案》得以久為流傳,更使得「劉青天」的清官形象影響中國數百年。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