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糾正陰陽是治療疾病的根本(組圖)

 2013-05-31 15:0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網路擷圖

陰陽,是屬於我國古代哲學的一個範疇。陰陽最初的涵義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者為陰。後來引伸為指一切事物現象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古代思想家認識到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之所以發生、發展、變化,皆由於陰陽二氣互相對立、依存、作用的結果。周易指出:「天之道曰陰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者天地之大理也」。

可是陰陽究竟是指什麼呢?當古代陰陽學說被引進中醫學領域後,形成了中醫的「陰陽學」。明代醫家張介賓在註釋內經時明確指出:「陰陽者,一分為二也」。

陰陽既可代表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切事物內部所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凡是向上的、向前的、熱的、實的、明亮的、表露的、無形的、活動的、急速的、興奮的等等,皆屬「陽」的特性;凡是向下的、向後的、寒的、虛的、黑暗的、隱晦的、有形的、寧靜的、遲緩的、抑制的等等,皆屬「陰」的特徵。

陰陽學說就是通過分析相關事物的屬性,及一個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相互關係,來說明自然和人體各種錯綜複雜變化的根本規律。所以內經中有一段話說道:「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它的內涵是說到萬物的生成、變化、消亡的根源是物質內部所具有的陰陽的相互作用,陰陽的對立統一是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總規律,人們對疾病的防治也離不開陰陽這一根本的道理;相信愛因斯坦也會同意這一點的。

內經中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生之本,本於陰陽。」人之陰陽,外為陽,內為陰;人身之陰陽,背為陽,腹為陰;人臟腑之陰陽,髒為陰,腑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為陽。一般來說,人體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五臟屬陰,六腑屬陽。

五臟之中,也有陰陽可分:心、肺同居上部屬陽,肝腎同居下部屬陰;每一臟腑就其功能而言,又有陰陽之分:如心陽與心陰,肝陰與肝陽,腎陰與腎陽等等。人體的上下內外皆包含著陰陽的對立統一。

陰陽之間相對的協調平衡是健康的標誌,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內經),即據此而論,反之則病。疾病發生的機制是極其複雜的,然而用陰陽學說來分析,無非是「陰陽反作」。由於各種致病因素作用於機體,破壞了人體陰陽的相對協調和諧,使陰陽失去平衡。

所以「陰陽失調」是體內陰陽氣血、臟腑經絡失調的總稱,是一切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錯綜複雜的病理變化過程,也是陰陽矛盾鬥爭的過程,一方的偏勝必然導致另一方的偏衰,一方的不足也必然引起另一方的有餘,所謂「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各種臨床症狀是陰陽偏盛或偏衰的具體表現,「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網路擷圖

臨床上,陰陽失調所表現出的病理現象,還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如原先病證的性質屬於陰證,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陽證,陽證也可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陰證。所謂「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和「寒極生熱,熱極生寒」,構成了錯雜的病理變化。如果病至末期,或治不得法,而致「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生命即告終止;如果能及時治療,使矛盾著的陰陽兩個方面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統一,那疾病亦可康復。

陰陽也是診察疾病的總綱,故古人強調「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各種症狀,據陰陽理論來分析綜合而確定診斷,如從診察色澤而言,色澤鮮明為病在陽分,色澤晦暗為病在陰分;從聲息而論,語聲高亢宏亮、言多而躁動者多屬陽證、實證、熱證,語聲低微無力,少言而沉靜者多屬陰證、虛證、寒證。

辯證的關鍵在於以陰陽為綱。張介賓說:「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醫道之綱領。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道雖繁,一言以蔽之,曰陰陽而已。」因此,陰陽是辯證的總綱,在中醫診斷學上有著頭等重要的地位。

治療疾病的根本宗旨,是糾正陰陽的偏盛偏衰,燮理陰陽的動態平衡。「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內經)。

中醫學的治療方法再多,其基本準則無非是瀉其有餘,補其不足。從陰陽學角度來看,也就是陽盛者瀉熱,陰盛者祛寒;陽虛者補陽,陰虛者養陰;陰陽兩虛者,調補陰陽。總之,診治疾病,主要根據病證的陰陽盛衰情況,來確定治療原則,然後結合藥物性能的陰陽屬性選擇藥物以糾其偏,命其和平,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来源: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