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減稅是破除「兩難」上策

作者:吳君強  2010-07-18 15:2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國有很多「魔幻現實主義」現象,比如我們的收入在全球是中下水平,我們的房價卻比肩發達國家,比如一輛原裝進口的轎車,在國外不過20萬,在國內一下子就賣到30萬、40萬,晉升豪華車之列,比如蘋果、耐克、索尼這些在中國代工的國際品牌,在國內竟然賣得比國外貴40%,讓國人誤以為是奢侈品……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很顯然,在一個市場經濟形態已經較為完善的市場中,用「商家太黑心」來解釋是無力的,更讓人信服的答案是,賣得貴,因為稅交得多,而這部分,從來沒在售價中列明。很不幸,中國是全球稅種最多、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中國人交了多少稅?

近日財政部官員透露,今年財政收入有望達到8萬億,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一般來說,稅收佔到國家財政收入的90%左右,平均下來,中國人今年每人納稅約5000元。而在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1717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更只有5153元。要知道,在本財年前三季度美國財政收入總計1.6萬億美元,全年估計為2.1萬億美元,由此大概推斷美國人每年平均納稅6000-7000美元,而美國的人均收入則是近4萬美元。顯然,與美國相比,我們的納稅收入比過高。

一時間,「國富民窮」的討論迅速成為媒體焦點,減稅的呼聲高漲。

官方媒體和官方學者趕忙出面解釋,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在接受採訪時稱,比較相對值更科學,中國財政收入佔GDP比重在20%左右,這在發展中國家屬於中等偏低水平,所以不能稱之為過高。

但專家有意無意忽視了一些更為重要的相對值,比如,現在我國政府的行政支出佔到財政收入的20%,這是日本的10倍,是美國的2倍,相比公款吃喝玩樂的揮霍,財政收入在醫療、教育、社保就業三項支出中一直「吝嗇」,2009年這三項所佔比例僅15%,而在美國,這三項開支已相當於聯邦政府總開支的61%。

經濟學家陳志武還算了一筆賬,從1995年到2007年,去掉通脹成分後,政府財政收入增加5.7倍,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加1.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才增加1.2倍。在中國,超過76%的資產是政府擁有的,民間只有不到25%的資產。還有經濟學家統計,數據顯示,1996年至2007年,中國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從69%下降到57%,累計下降12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國富民窮」並非無稽之談。財政收入高增長之時,減稅以及調整稅收制結構,成為當務之急,更重要的是,果斷出臺減稅政策,不僅有助於提高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也是在提高中國經濟的續航能力。

當前中國經濟陷入「兩難」,經濟面臨下滑的風險。政府大舉借債主導投資的「猛藥」,副作用巨大,不可再用,出口形勢仍然不容樂觀,6月出口新增有翹尾因素和取消出口退稅的反刺激作用,國家大力發展的新興產業仍處於布局階段,產業升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仍處於摸索和培育期,拉動經濟能力十分有限。

此時,不妨再次參考2008年減稅對宏觀經濟的刺激軌跡。

2008年末,在金融危機波及中國之後,中國出臺了規模達5000億元的減稅計畫,這項計畫不但立竿見影,也是所有刺激計畫中被認為是效率最高、副作用最小的。幾千塊錢的購置稅減免,引燃了中國人的汽車夢,二三線城市甚至農村購買力的釋放,直接推動中國成為汽車產銷第一國。而房地產營業稅的減免,激發了人們的置業熱情,成交量急劇放大,房地產的復甦更為2009年的「保八」立下頭功。

正是地產和汽車兩大增長引擎,帶動了上下游眾多行業的復甦,引領中國走出了金融危機陰霾。減稅槓桿的運用,國家讓小利,民眾得小利,企業得大利,總的社會效益得到幾何級倍數的放大。

很顯然,破除「兩難」,再次減稅無疑是上策,讓利於民,經濟續航,可謂一舉兩得,這種有利於經濟和社會整體發展的改革,勢在必行。

来源:華夏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