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業陷入產大於銷的無底洞。(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4年4月29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內需不足消費低迷,政府將向車主提供以舊換新補貼,實際上各種跡象已經表明,中國的汽車產能過剩,但地方政府官員卻仍在大力支持本土汽車廠商,宣揚發展「新質生產力」。
產大於銷的無底洞
此前由於政府削減對微型電動汽車的補貼,中國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汽車廠商破產。後來得益於政府支持的基金和數十家其它投資者的注資,一些廠商去年重獲新生,儘管各種跡象已經表明,相對於需求而言,中國的汽車生產商實在是太多了。
中國汽車產能過剩的問題由來已久,100多個國內品牌每年的總產量已超過全國汽車用戶的購買量。然而,政府一如既往地支持鼓勵不盈利的廠商繼續生產,寄望以此促進經濟增長、保護就業並擴大中國在全球電動汽車業務中的作用。這種扶持(也包括對汽車生產商的補貼)導致全球市場的汽車產量增加,供過於求的局面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根據上海策略公司Automobility的產能數據和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簡稱:乘聯會)的銷量數據,中國目前每年的汽車產能在4,000萬輛左右,但國內銷量僅為2,200萬輛左右。這引發了殘酷的價格戰,特斯拉和其它公司紛紛在中國降價,美國和歐洲也在擔憂中國車企將向其它國家大量銷售在國內未售出的汽車。
燃油汽車的產能過剩尤為明顯,隨著中國消費者轉向電動汽車,燃油汽車正逐漸失寵。但產能過剩也是中國電動汽車面臨的一個問題,太多的公司在爭奪市場份額。
據《華爾街日報》4月29日報導,AlixPartners駐上海的汽車顧問Stephen Dyer說,去年在中國售出電動汽車的品牌至少有123個。
儘管美國對進口中國汽車徵收高額關稅,但華盛頓方面還是擔心中國公司會試圖向美國傾銷受補貼的汽車。歐洲去年對中國電動汽車補貼展開調查,結果很可能是在未來幾個月內徵收進口關稅。
中國的汽車出口量在短短三年內增長了近四倍,2023年達到約500萬輛,這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美國和歐洲的擔憂。去年出口的汽車中四分之三是內燃機汽車,其中許多出口到俄羅斯,不過銷往海外的電動汽車數量也在增長。
顯而易見的是,即使國內銷售增長已經放緩,中國汽車行業正處於擴張模式,由此引發更嚴重的產能過剩。
政府補貼消費者以舊換新
應對產能過剩,北京當局試圖再次激發消費者的熱情。中國商務部等部門4月27日在一份聯合發布的文件中說,自相關細則印發之日至今年年底,滿足一定條件的舊乘用車並購買符合條件的新能源乘用車的個人消費者,可享受最高為人民幣1萬元的政府補貼;報廢滿足一定條件的燃油乘用車並購買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車的,可享受人民幣7000元的補貼。
目前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內需低迷,中南海的決策者正試圖刺激消費,此前曾在2009年和2010年推出類似的以舊換新計畫來刺激內需。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分析師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寫道,他們預計相關以舊換新補貼計畫將使價格較低的汽車成為最大受益者,比如比亞迪(BYD)的一些汽車。
華僑銀行(OCBC)大中華區經濟學家Tommy Xie在一份報告中寫道,設備升級和消費品以舊換新並不是解決中國的結構性問題的靈丹妙藥。他說,這可能是一種短期解決方案,或可為中國重新平衡本國經濟贏得更多時間。
中國商務部的措施有效期至今年年底,適用於所有新電動或混合動力汽車的購買。它的宣布恰逢中國車展,而中國品牌在努力向電動汽車轉型的外國製造商中搶盡風頭。這一決定出臺之際,也正值中國汽車製造商在許多西方國家面臨著更嚴格的審查。
法新社報導說,在擁有多家歷史悠久的汽車製造商的法國的壓力下,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國家補貼展開調查,並稱可能要徵收關稅附加費以保護歐洲市場。
「新質生產力」怎麼救經濟?
北京當局很早以前就希望電動汽車成為主導產業,許多地方政府競相發展能創造就業的新車企。
在過去的一年裡,隨著中國經濟其它領域陷入停滯,以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呼籲地方政府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發展新車企的緊迫性有所增加。
「新質生產力」一詞是習近平去年9月考察中國東北部黑龍江時所提出。他強調「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習近平今年2月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兩會」後,各大官媒開始加強輿論導向,發布吹捧「新質生產力」的文章。
隨後,中國國務院承諾貫徹落實國家主席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口號,投資發展電動汽車、新材料、商業航天和生命科學等科技產業。
總部位於德國的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在今年4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政府對該行業的支持包括為汽車製造商提供低於市場利率的貸款和折扣價格的鋼材和電池。
該研究所援引比亞迪的年報稱,比亞迪在2018年至2022年期間獲得了約35億美元的政府直接補貼。比亞迪是中國最大的電動汽車製造商。
根據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中國經濟政策研究員Scott Kennedy提供的最新估算,從2009年到2022年,中國用於支持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補貼總額約為1730億美元,包括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紐約時報》中文網的文章質疑,習近平的「新質生產力」是否能解決中國經濟困境?文章認為,「新質生產力」這一口號部分是為了緩解國內外對於美國主導的對華高科技出口限制可能阻礙中國增長的擔憂。
但澳大利亞鐵礦石開採巨頭福蒂斯丘金屬集團的執行主席安德魯·福雷斯特表示,中國將不可避免地繼續在基礎設施上投入大量資金,包括公路、鐵路和港口,「基礎設施方面的情況實際上不會有太大改變,只是對製造業的重視會更多而已」。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