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人在科學文化上,表現最優異的是建築技術。首先必須強調,當時印加人沒有鐵製工具,沒有牛馬騾驢等牲畜,沒有使用輪子的車子,也沒有一般文明用以記錄事物的文字。印加國王以庫斯科為中心,管控全國四區,建立縱橫各地的交通網,道路攀山越嶺,跨越溪谷,分成兩部分。第一為高原道路,南北長五千多公里,第二部分為沿海大道,要貫通沙漠,長達四千多公里,據統計,道路總里程數有23139公里,若將偏遠地區納入,可能更長達四萬公里。道路建築主要用石頭鋪成,最寬的7公尺,平均寬約3〜5公尺,路旁設有水溝,河流旁有土堤,過河有索橋,許多道路與索橋到今日依然供人使用。
印加是一個農業社會,商業不發達,並不需要許多道路。印加王要讓大軍暢通無阻,迅速到達全國各個角落,所以,修筑這些道路主要是為了軍事目的。每8公里設有一般驛站,20公里設有皇家驛站,稱為"潭波斯(Tambos)",每個驛站 設有住宿房子、儲藏糧食武器的倉庫,有的還修建了宮殿般的住所,讓印加王出巡時可運用。印加帝國為傳遞消息與物資,設有長跑接力團隊來當傳令信差,稱為"查斯崔(Chasquis)",每位年輕人傳令時,為了不耽誤時間,快到下一個驛站時,會吹起海螺,叫下一站做好準備。據說秘魯首都庫斯科到利馬670公里,三天可以到達,到今日厄瓜多首都基多隻需八天,在古代文明中,這是非常有效率的表現。
印加帝國的建築體系巧妙地與安地斯山區的地形相適應,把安地斯崇高的山區視為宗教的聖地,用石料把建築的莊重與自然結合,完美接合的整塊巨石、不規則的四邊形門窗、略微傾斜的圍牆,構成印加帝國獨特的建築藝術。
最令人驚嘆的是高踞在安地斯山2400公尺山巔上的馬丘比丘(Machupicchu),此城大約在15-16世紀修建,使用可能只有短短80年就被廢棄,甚至有許多建築尚未完工。因為沒有文字記載,在印加帝國滅亡後,此城被人遺忘在迷朦山嵐中數百年,直到1911年,才被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海勒姆 •賓根(Hiram Bingham)發現。佔地325平方公里,規模宏大的古蹟,已被列為世界遺產加以保護。
馬丘比丘可分為農業區與城區兩部分。農業區是順著山勢建立的層疊梯田,有守望者之屋與守田者之屋,其中守望者之屋可俯瞰全城,視野甚佳。附近山坡還有印加人的墓葬區,曾挖掘出173具屍骨和木乃伊,其中150具是女性,被認為可能與太陽貞女有關。
城區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城是寺廟、祭壇、主泉地與貴族宅第,其中以太陽神廟建在一塊巨石上,每年6月,陽光會由東窗射入室內巨石上,自然與人工巧妙結合,最為壯觀。
下城區為倉庫與一般民宅,以神鷹廟和研缽屋最特別,研缽屋中的圓坑可貯水,以反射日月星光,被認為可能與天文觀測有關。神祕雄偉卻設計精巧的建築,令人激賞。
馬丘比丘外,庫斯科城與城外的薩克沙瓦曼城堡(Sacsahuaman)等許多壯麗的巨石建築,亦令人嘆為觀止。薩克沙瓦曼城堡位於庫斯科城北一座小山上,有三重厚實的圍牆,圍牆採"之"字型,有66個突出的銳角,可作為牆頭上防守士兵的良好屏障。有些巨石重達百噸,在沒有運輸工具下,是由90公里外的山區運來,堅硬的花崗石石、石灰石,也只能用簡單工具切割,而最奇特的是巨大石塊的接合不是用水泥、紅土泥漿,完全依靠切割的天衣無縫的石塊相互砌合,以致連刀子都無法插入石縫間,令人驚訝施工技術的高明。有人推斷,此工程每日需3萬人工,可能需費時77年才完工。
印加文明的曆法、冶金、陶器、紡織、水利工程、治病醫術各種技能皆十分高明。但最奇特的文明表現是沒有文字,卻發明瞭結繩記事。結繩記事稱為"基普(Quipu)",是印加人用羊駝或駱馬毛編結成的彩色繩子。一條粗的主繩上垂直地繫上許多根細繩,並在垂直細繩上距主繩不同距離位置上打結,結頭的形狀與數量表示數目,距主繩最遠的結是個位,然後是十位,依此類推,所以愈大數目的結距主繩愈近。印加人不知零的概念,基普上沒有標記。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不同事物,據專家研究,褐色表示馬鈴薯、白色代表銀、黃色代表金、黑色代表時間、紅色代表士兵,印加帝國使用此種結繩記事法,將全國人口、種子、年收成等均進行統計,透過驛站傳遞消息,使國王在首都庫斯科,卻對全國瞭若指掌。可惜,帝國毀滅後,有結繩卻沒有文字,使印加歷史記錄不易留存。
印加人在獨特環境中,科學上以建築表現最優異,會利用山坡建立梯田,設立灌溉系統,建造鋪石大道、宮殿和防衛堡壘。此外,天文曆法、金屬冶煉也頗有表現。宗教上,印加人是多神崇拜,特別崇拜太陽神印蒂(Inti),而太陽神的妻子帕查瑪瑪(Pachamama)是大地之母,也深受崇拜。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雄踞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