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北京「天安門」是誰修建的?原名很奇特(組圖)

 2024-11-20 10: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3
    小字

天安門
辛亥革命後,匾額上的滿文也被去除了,只留下漢文書寫的「天安門」。(圖片來源: 網絡圖片)

凡是去到北京的人,天安門是必須瞻仰和遊覽的地方。這是一座巧奪天工的宏偉建築,它金碧輝煌,莊嚴雄偉,氣勢磅礴,無與倫比,既向人們訴說著這座建築厚重的歷史,也昭示著一個大國的威儀。那麼,天安門是什麼時候建造的?他最初的名字又叫什麼呢?其實,天安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時稱為承天門

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後,曾召集天下能工巧匠和20餘萬民夫,修建南京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著手在金水橋外建造端門和承天門。朱元璋死後,朱棣以「靖難」之名,揮師南下,用武力奪取了侄兒朱允炆的皇帝寶座。

為了對付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朱棣萌生了遷都北京的念頭。永樂十四年,他召集工匠開工修建北京宮殿。永樂十九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

也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北京的天安門得以修建。天安門原名為承天門,寓「奉天承運,受命於天」之意,建於永樂十八年,其設計者是當時的建築大師蒯祥。

蒯祥是江蘇省吳縣香山漁帆村人,出身於一個木匠的家庭,他父親就是當時有名的大工匠,曾參與朱元璋南京城的修建。蒯祥受到父親的影響,從小就對建築深深著迷,及至成年時,其工匠技藝就很高了。

據悉,傳蒯祥在16歲時便「能主大營繕」,享有「巧匠」美譽。蒯祥在宮殿的樑柱上畫龍時,雙手各拿一支畫筆,左右開弓,不一會兒,兩條飛騰的龍便同時畫好,而且「合之如一」。

永樂十五年,30歲出頭的蒯祥奉詔來到北京,被任命為「營繕所臣」,承擔宮廷的修建任務。他以高超的技藝和出眾的才華完成了承天門的設計和施工。建成之後的承天門受到朝野稱讚,蒯祥也被當時的百姓譽為「魯班在世」。明成祖朱棣也龍顏大悅,稱他為「蒯魯班」。

承天門是當時皇城的正門,是一座黃瓦飛簷三層樓閣、四面透風的五座木牌坊,完全複製了南京的承天門,牌門正中高懸著「承天之門」匾額。


天安門恢弘壯麗。(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承天門命運多舛,飽經滄桑,在歷史上幾度被毀又幾度重建,終於成為了如今恢弘壯麗的天安門。

明英宗天順元年7月7日,承天門城樓遭雷擊起火,木質牌坊在大火中毀於一旦,成化元年被修復。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進北京城,「先運薪木積於內殿,縱火發炮,擊毀諸宮殿,通夕火光燭天。須臾,九門錐樓皆火發,城外草場亦燃,與宮中火光相映」。承天門在這場人禍中毀壞殆盡,只剩下殘垣斷壁。

清朝順治八年,皇帝發佈詔令,重新修繕承天門,經六年建成,並將其改名為天安門,在原來「奉天承運,受命於天」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國泰民安,長治久安」的寓意。並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刻寫匾額。後來去除了蒙文,在辛亥革命後,匾額上的滿文也被去除了,只留下漢文書寫的「天安門」。

修葺後的天安門整體建築為九開間,進深為五開間,重簷六排柱子,前後帶廊、歇山屋頂。廣場兩側的宮牆外,集中布置著當時的中央各行政機構,包括六部、宗人府、鴻臚寺以及欽天監等。

在這次修建天安門的過程中,設計者向皇帝建議:「龍是喜水之物,凡有龍之處,必得有水,讓龍得水才能發揮神威。」

於是,天安門前就出現了一條長數百米, 寬10多米的護城河,河上架設了七座蟠龍浮雕的石橋,這就是現在的金水河和金水橋。實際上,金水河的修建具有更為實際的作用,那就是為其後的火災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明清時期的天安門廣場,遠沒有現在這樣寬廣,它被高大的宮牆合圍,形成一個狹長的封閉庭院,面積只有11 萬平方米。

在明清時期的天安門前,還有一個金榜廊,用於科考揭榜,凡是經殿試高中的狀元,都在這裡金榜題名。

這金榜是由皇帝親自簽發的,成為「欽定皇榜」,張貼在金榜廊內,榜廊兩側還有龍棚,中了前三甲的舉子,都要在龍棚裡接受祝賀,以示皇帝重賢納才,為朝廷選材不拘一格。不過,這些建築都在無情的大火中毀於一旦,再也不見其蹤影了。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天安門的歷史》等)

責任編輯: 禾子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