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若無財政補貼,全部出現虧損。(圖片來源:ADEK BERRY/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5月27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中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1-4月財政收入下降2.7%,凸顯經濟復甦乏力。29個城市地鐵財報顯示,如果扣除財政補貼,全部出現虧損,總負債達人民幣4.3萬億元。
城市地鐵靠財政補貼維持運作
綜合中國大陸媒體5月27日報導,中國29個城市的地鐵集團、軌道交通集團陸續公布了2023年的財務報告。2023年,收入普遍上漲,但不少公司利潤卻下降。與此同時,政府提供的補貼大多上漲。從營收規模來看,深圳地鐵繼續保持全國第一,2023年收入達到了251.5億元(人民幣,下同),比上一年增加11.8億元。不過,扣除政府財政補貼7.3億,淨利潤負1.8億元。
從利潤來看,北京地鐵是中國最賺錢的地鐵公司之一,2023年歸母淨利潤為24億元。但是其中政府補助達到253.4億。
第二位是成都軌道交通,歸母淨利潤8.3億元。其中政府補助達69.6億。淨利潤其次是天津軌道交通、長春軌道交通、青島地鐵、寧波軌道交通、南京地鐵、福州地鐵等。被納入統計範圍內的29家地鐵公司中,25家營收上升,但有17家利潤下滑,利潤上漲的公司增加值基本在2億元以下。但若扣除政府對這些企業的補貼,全都出現虧損。
地鐵運營成本飆升。首先,建設和維護地鐵系統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這包括地下隧道的挖掘、車站的建設、車輛的購置和維護,以及日常運行的能源消耗等。其次,隨著城市化的加速,地鐵網路不斷擴張,既增加了運營成本,也加劇了財政壓力。
以北京為例,2022年,北京地鐵的運營成本高達每人次14.31元,遠超過票價收入。這意味著每次乘坐地鐵的成本都由政府財政補貼。而且,隨著乘客量的增加,這種補貼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這不僅凸顯了地鐵運營成本的高企問題,也反映了當前城市財政的壓力。
在2015年,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司曾在發布會上表示,城市的GDP要超過1000億元,財政收入要超過100億元,市區主城區人口超過300萬人以上,預測的客流強度每公里要3萬人以上才能夠修地鐵。
在2018年,中國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意見》出臺,進一步提高了門檻。根據文件,城市想要修地鐵,地方GDP和財政收入分別需達到3000億元和300億元,是此前的3倍。
也就是說,上述公布財務報告的29個城市都是經實力比較強的城市,但如果沒有財政補貼也是全部處於虧損狀態。另外,29個城市地鐵去年總負債為4.3萬億元,如果加上其它沒有公布財報的地鐵公司,全國地鐵行業的負債額更大。一個可以對比的數據是,中國國鐵集團2023年末的總負債為6.13萬億元。
據《中國經營報》統計,全國至少有26個高鐵站建成後,因位置偏遠、周邊配套不足、客流量低等緣故,處於未啟用或關停狀態。例如海南環島高鐵萬寧市和樂站、京哈高鐵瀋陽西站、丹大快速鐵路丹東西站和廣寧寺站等均處於建成未投入運營的狀態,主要原因都是客流量太小。
地鐵虧損的一個根本原因
據自由亞洲電臺5月27日報導,上海地鐵業內人士錢茜指出,地鐵負債的其中一個根本原因是經營不善以及腐敗問題:「上海虧多少我不知道,政府不補貼他們沒法運營,票價低,還有腐敗問題,其中部分經營成本都被腐敗掉了,無論國企還是央企都是這種套路。」
廣州市民孫先生說,即使政府投入財政補貼,中國大部分地鐵仍然常年虧損,而且這種現像在疫情後更為突出:「私人經營的企業可能不會虧損,但在中國,其經營成本太高,比如那種高度壟斷化,類似打劫的公司都會出現虧損,地鐵、高鐵虧損,我覺得太正常了,就連高速公路收費站都虧損,其中參雜著諸多腐敗現象。只要是國營企業,最終都是‘虧損’。」
財政收入下降 經濟復甦乏力
中國財政部5月2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前四個月,財政收入同比下降2.7%,而1月至3月期間則下降了2.3%,這進一步表明經濟復甦乏力。
根據中國財政部發布的數據,前四個月財政支出增長3.5%,而1月至3月期間則增長2.9%。
從主要支出科目來看,前四個月,教育支出13485億元,同比增長3.1%;科學技術支出2842億元,同比增長3.6%;文化旅遊體育與傳媒支出1076億元,同比增長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5702億元,同比增長3.8%;城鄉社區支出6886億元,同比增長11.5%;農林水支出6735億元,同比增長12.7%。
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方面,前四個月,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13484億元,同比下降7.7%;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22198億元,同比下降20.5%。
路透社根據中國財政部數據計算,4月份財政收入下降3.7%,3月份為下降2.4%;4月份財政支出增長6.1%,3月份為下降2.9%。
北京當局為今年設定了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的雄心勃勃的經濟增長目標,但許多分析師表示,由於房地產行業持續疲軟和消費需求低迷繼續拖累經濟,這一目標很難實現。
受外部需求改善推動,4月份工廠產量超過預期,但零售額意外放緩,房地產行業仍然是拖累經濟的主要因素,這給北京當局帶來更大壓力,要求其採取更多措施支持經濟增長。
由於政府債券發行滯後,4月份社會融資規模(TSF)餘額擴張(信貸和流動性的廣義指標)創下8.3%的歷史新低。
中國官媒5月17日公布了「歷史性」的房地產寬鬆措施,中國財政部啟動發行1萬億元人民幣長期特別國債,以刺激經濟的關鍵部門。也凸顯各級政府財政緊張,庫中無「餘糧」。
根據今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報告,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納入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不計入赤字。在支出分配上,中央本級支出暫安排5000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暫安排5000億元,今後根據具體分配情況再作調整。
隨著中國經濟放緩,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及其融資單位無力繼續支付債務利息。由此產生了連鎖反應,意味著許多地方缺乏資金來支付公共服務、醫保或養老金。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