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興」到底是甚麼意思 你讀對了嗎?(圖)

 2023-05-18 10: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宋版杜工部集 上海圖書館藏
宋版杜工部集 中國國家圖書館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本(攝影:李子霽/看中國)

從小讀歷史的時候,我們常會讀到「少康中興」、「光武中興」之類的詞語。而圍繞在這些與「中興」有關的印象裡,浮現在我們腦中的大概都是古代賢能的帝王克服種種苦難,帶領國家重振聲威、再致太平的光輝歷史。

但是,不知道你是否也曾好奇,為甚麼要叫「中興」呢?這個「中興」到底是甚麼意思呀?難道是「從中間興起」嗎?

嗯,聽起來滿有道理的。像是「光武中興」,想當年漢光武帝劉秀以寡擊眾,破王莽,興漢室,仍號為「漢」,史稱「東漢」。漢光武帝所開啟的盛世,前有西漢歷時195年,後有東漢歷時196年,而正處在整個大漢王朝的中間點。

但聰明的你可能已經想到了。不對呀!不一定每個「中興」都在朝代的正中間呀!像是商朝有太戊中興、祖乙中興、盤庚中興、武丁中興等等,唐朝還有元和中興、大中中興,同一個朝代有這麼多「中興」,都在中間?還有清代的同光中興,只幫助整整276年歷史的大清帝國延續了最後60年,怎麼能算是中間呢?

以下,就邀請諸位看官和筆者一起來化身學者,考究一下,這個「中興」到底應該怎麼解讀。

1、中不讀中,要讀作仲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這句耳熟能詳的詩句出自《毛詩‧大雅‧蕩之什》裡的〈烝民〉篇。《毛詩》在該篇的詩序裡說到:「〈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而在這裡,唐代陸德明《毛詩音義》針對「中」這個字注解道:「中,張仲反」。

甚麼是「中,張仲反」?這裡是《毛詩音義》對「中興」之「中」所做的「注音」。他所使用的注音方式是漢魏以後在中國流行長久的「反切法」。

「反切」這種注音方式,是用兩個字來注一個字的聲、韻、調。在寫法上往往寫作「某某反」,或者「某某切」。其中第一個字(反切上字)注聲母,第二個字(反切下字)注韻母和聲調。正所謂「上字取聲,下字取韻」、「上字分陰陽,下字辨平仄」。

這裡就以「中,張仲反」為例。「反」字是說明此處使用的是反切法(有時也會用「切」來表示)。而這裡被注音的「中」字,叫做「反切歸字」。

至於「張」,屬於「反切上字」,注聲母。「張」的中古音的聲母,是知母,以現在普通話來讀則是「zh,ㄓ」。

「仲」則屬於「反切下字」,注韻母、聲調。「仲」的中古音的韻母,是送韻、去聲,以現在普通話來讀則是四聲,「òng,ㄨㄥˋ」。

因此,這裡「中」的讀音就是「zh+òng,ㄓ+ㄨㄥˋ」=「zhòng,ㄓㄨㄥˋ」了。

由於古今語音的變遷,這種「反切法」在今天有時未必能準確反映過去的讀音。尤其過去的入聲字,在今天的普通話中已經消失了。但至少在這裡,「仲」所屬的送韻,是去聲字。很明顯,唐代陸德明獨獨標註這個字的讀音,是特別要告訴我們:「中興」的「中」,不能讀成我們習以為常的平聲「zhōng,ㄓㄨㄥ」,而應該讀作仄聲:仲(zhòng,ㄓㄨㄥˋ)。

2、中與仲,古字互通

「中興」的「中」在這裡為甚麼應該被讀作仄聲的「zhòng,ㄓㄨㄥˋ」呢?其實,這是因為在古代,中與仲之間的使用,往往是互通的。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仲,中也」。對此,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注解道:「古,中、仲二字互通」。

這裡,又涉及到傳統另一門訓詁學知識:通假字。

所謂通假,是中國先秦兩漢魏晉六朝極為常見的一種「用字現象」(跟六書裡面的「假借」造字法不同)。「通假」的意思是字與字之間互相「通用、借用」,亦即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本字。

產生通假的原因有很多,而且時代越早,通假用例越多。一個主要原因是上古在使用哪個字表示哪個意思的規範還沒有成熟,很多時候,同一意思,只要讀音相同或相近,則可以使用這個字表示,也可以使用另一個字表示。

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是《論語》開篇第一章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裡的「說」,其實就是「悅」的通假字。再比如《禮記‧禮運‧大同》篇裡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其中「與」也通常被認為是「舉」的通假字。

在這裡,中與仲也是一樣。「中興」之「中」之所以要讀作仄聲,是因為此處的「中」其實是「仲」的通假字。「中興」,原本的形貌應該是「仲興」才對。

那麼,既然如此,所謂「仲興」又是什麼意思呢?

3、「中興」即是「復興」

可能大家都聽說過,先秦時期,「伯仲叔季」已被用作長幼順序的排行,分別代表老大、老二、老三、老么。像是《儀禮‧士冠禮》說:「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東漢鄭玄注解道:「伯仲叔季,長幼之稱。」可能大家也都讀過《毛詩‧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踰我里……」裡面的「仲子」,即次子之意。

還有一種排行方式是「孟仲季」的,分別表示老大、老二、老么。《白虎通義‧姓名》中說:「嫡長爲伯,庶長爲孟」,意思是正妻所生的兒女用的是「伯仲叔季」的排行方式,而側室所生的兒女用的是「孟仲季」。

「孟仲季」還可以用來表示四季中的月份順序。以秋季為例,「孟秋」指秋季的第一月,「仲秋」指秋季的第二月,「季秋」指秋季的第三月。因此《逸周書‧周月》云:「凡四時成歲,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

於此我們可以推斷:仲,本身表示的是「次的、第二」的意思。而由於在「伯仲叔季」或「孟仲季」的排行當中,「第二」也差不多就是處在中間的位置,所以,「仲」和「中」之間意義容易相混,再加上讀音相近,因此往往會被互相通假。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東漢劉熙《釋名》說:「仲,中也,言位在中也。」

但是,既然此處「中興」要讀作「仲興」,則我們自然不宜用「中間」之義作為「中」的解釋。最合理的,應是將「中」看作「仲」,而解釋為「第二次的、再次的」。

因此,所謂「中興」,其實指的就是「第二次或再一次興盛」。代換一下詞面,也就是我們今天常常講的「再興」或者「復興」。這也就是為什麼宋代王觀國《學林‧中興》會說:「中興者,在一世之間,因王道衰而有能復興者,斯謂之中興。」

而這樣的詮釋,就合情合理的解決了歷史上許多中興之主所處的時代並不在整個王朝中間位置的問題。而「中興」的讀音與釋義問題,至此算是被在座各位學者給研究出來了。

其實,還有另一種可資例證的線索是近體詩的平仄(平側)格律。不過篇幅所限,不再鋪展。這裡,謹以杜甫一首情真意切的小詩作結:

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猶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靜千官裏,心蘇七校前。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興年。(〈喜達行在所三首之三〉)

趙次公注云:「中興,於《漢書》,『中』音去聲。今公詩律平側不差,所以見去聲明矣」。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