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為何說唐代女子以胖最美 是天大誤會?(組圖)

作者:隅芯整理  2023-02-25 10:1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8
    小字

唐代名畫《搗練圖》,表現貴族婦女搗練縫衣的工作場景。收藏於波士頓美術館。
唐代名畫《搗練圖》之局部圖。 

提及唐代的審美觀念,大家多半以為「以胖為美」是事實。這種說法雖然流傳極廣,但這一個「文化常識」其實並不正確。請諸君耐著性子,慢慢來瞭解真相吧!

民眾所謂「唐代女性以胖為美」,主要是依據下列三項:

1、唐代傳世繪畫作品中的仕女,有不少豐滿肥胖者。

2、倍受唐玄宗寵愛的楊貴妃,正是一名美麗的體胖女子。

3、唐代墓葬中的女俑與壁畫裡的女性,多半是豐滿肥胖者。

相信看完上述三項描述,許多人相當認同。遺憾的是,這三項所謂的「證據」,都是經不起嚴謹推敲的「似是而非」。當我們追溯唐代、宋代文獻,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現象:在所有古代文獻中,看不見「以胖為美」的相關記載。讓我們一一來解說吧!

一、唐畫仕女多豐滿肥胖者?

首先,所謂唐代仕女畫中的女性大多偏胖。其實,這項證據,理應是從唐代宮廷畫家張萱與周昉流傳下來的畫作所得出的。張萱在開元年間擔任史館畫直,他善畫仕女,在世影響較大,為時人模仿。目前張萱已無原作存世,據說流傳迄今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和《搗練圖》這兩幅畫作,是宋徽宗所臨摹的。

張萱作品《虢國夫人遊春圖》,宋摹本,畫中右一身著男裝,座騎三鬃馬鴛鴦鞍者為虢國夫人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之局部(圖1),宋摹本,畫中右一身著男裝,座騎三鬃馬鴛鴦鞍者為虢國夫人。 

張萱作品《虢國夫人遊春圖》之局部圖。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之局部(圖2)。 

當觀賞《虢國夫人遊春圖》的主體部分(圖1),可見畫中的三位貴族女性的體態的確顯得豐腴,至於圖中的其他女子(可見圖2),同樣擁有豐腴體態。至於張萱另一幅《搗練圖》的主體部分,同樣可見幾位體態豐腴、衣著華麗的貴族女性。

周昉《揮扇仕女圖》之局部
周昉《揮扇仕女圖》之局部(圖3)。 

周昉《簪花仕女圖》之局部(圖4)。
周昉《簪花仕女圖》之局部(圖4)。

周昉《簪花仕女圖》之局部(圖5)。
周昉《簪花仕女圖》之局部(圖5)。

周昉《簪花仕女圖》之局部(圖6)。
周昉《簪花仕女圖》之局部(圖6)。

在周昉《揮扇仕女圖》(圖3)中,則可見幾位擁有同樣特徵--圓臉、短脖、體態豐腴的貴族女性。

單憑張萱和周昉有限的畫作,我們還是能夠得出唐代人秉持「以豐肌為美」的論點的結論,但在邏輯上,也明顯犯下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如果我們拿與《揮扇仕女圖》,跟周昉的另一幅畫作《簪花仕女圖》(見(圖4)至(圖6的女子樣貌)的主體部分相比,可見《簪花仕女圖》中的女性雖然同樣擁有圓臉這一項特徵,但脖子已經明顯變長,連身材也變得瘦長。

宋代董逌在《廣川畫跋》中,討論周昉的畫作時,說畫中人物「肥勝於骨」,便可知唐人「所尚以豐肥為美」,這句話往往被後人拿來做為唐人是「以胖為美」的證據,但文獻專家在校注《廣川畫跋》時,卻已經發現「肥」字其實是「肌」一字之誤。因此,前人之說,是無法作為「以胖為美」的證據的。

此圖為1972年改動後的版本:閻立本《步輦圖》。
此圖為1972年改動後的版本:閻立本《步輦圖》。

除此之外,唐代畫作中的女子,依舊是以修長、纖細身材為主流的,此論點同樣有畫作為證。例如透過唐代知名畫家閻立本所繪製的《步輦圖》,能發現唐太宗身旁的侍女全都是修長婀娜的身材,並沒有豐腴體態的女子。

二、楊貴妃是體胖美女?

世人均知成語「環肥燕瘦」中的「環肥」,指的正是胖美人代表--楊貴妃。不過,在唐代史書或詩文作品中,提及楊貴妃均只強調她的美貌、聰慧,並未述及她是體態豐茂的。因此,實際上是沒有史料來支撐楊貴妃體胖之說。

例如:《舊唐書・后妃傳》說楊貴妃是「資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新唐書・后妃傳》則說楊貴妃是「資質天挺,宜充掖廷」;《通鑑紀事本末》形容楊貴妃為「肌態豐豔」。這些描述,都不是在說楊貴妃胖。至於「豐」字,在古漢語裡,則是「容貌姿態美好」之意,無關「豐滿」。像漢代司馬相如〈美人賦〉中,讚揚美人為「皓體呈露,弱骨豐肌」,而「豐肌」是指豐滿的肌肉。因此,這裡的豐,也不是指豐滿、肥美之意。

那麼,楊貴妃究竟體態如何呢?杜甫在〈麗人行〉中,稱楊貴妃的姐妹們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白居易〈長恨歌〉形容楊貴妃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這些文句,是怎麼瞧也瞧不出楊貴妃到底有多胖。至於跟白居易同時代的陳鴻,則以「鬢髮膩理,纖稱中度,舉止閑冶」來形容楊貴妃。

見過楊貴妃本人的李白,則在《清平調三首》的第二首中將楊貴妃比作飛燕:「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眾所周知,擅長舞蹈的飛燕可是一位體態苗條的美女,如果楊貴妃真的體胖,李白怎會以飛燕來做比喻,如此一來,豈不顯得唐突又具暗諷作用?!如此一來,楊貴妃也不會超出常理,對李白的這三首詩愛不釋手。然而,楊貴妃是真的很喜歡李白的《清平調》,整天吟誦,直至高力士從中作梗,方才作罷。

那麼,到底是哪一篇文獻先提及楊貴妃是體胖之人的呢?根據研究者表示,最早的文獻記載可能來自於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其中內容形容楊貴妃是「素有肉體,至夏苦熱」,還老出汗,「貴妃每至夏月,常衣輕綃,使侍兒交扇鼓風,猶不解其熱。每有汗出,紅膩而多香。」不過,大家要知道,《開元天寶遺事》這一本書可是集小說家之言,是不能據此為真的。

至於唐玄宗與其子李亨,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都不是秉持「以胖為美」的論點之人。這些都是有相關紀錄可獲知的,例如:「上即詔力士下京兆尹,亟選人間女子細長潔白者五人,將以賜太子」 。這段紀錄講述的是:唐玄宗一日上朝期間,看見兒子的兩鬢出現了白髮,心生憐憫,遂在散朝後抽空去東宮見見兒子。孰料,玄宗竟看見東宮不只缺乏打掃之人,還缺乏服侍的伎女。玄宗隨後便讓高力士傳旨給京兆尹,從民間選出五名「細長潔白」 的女子送至東宮中來服侍太子。

另外,關於唐代人喜歡體胖的紀載也不多見,但提到唐代人喜愛苗條女子的詩歌,倒俯拾即是。

例如:劉希夷《春女行》:「纖腰弄明月」、杜牧《揚州三首》:「纖腰間長袖」、方乾《贈美人》:「舞柳細腰隨拍輕」、和凝《宮詞百首》「輕動玉纖歌遍慢」、徐凝《宮中曲二首》:「身輕入寵盡㤙私,腰細偏能舞柘枝」、吳少微《怨歌行》:「小腰麗人奪人奇」、王建《尋橦歌》:「身輕足捷勝男子,繞竿四面爭先緣……纖腰女兒不動容,戴行直舞一曲終。」

知名大詩人白居易同樣寫下了「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其中的「小蠻」,是指如同楊柳般的腰是柔弱纖細的。如今小蠻腰已經成為年輕女子纖細腰肢的絕佳代名詞。杜牧在《遣懷》中的名句,則點明代表了大眾審美觀的青樓女子,同樣都是楚腰纖細:「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連皇甫枚的唐代中國傳奇小說《飛煙傳》也寫道:「容止纖麗,若不勝羅綺」

總而言之,從唐代作品能夠知曉,唐人普遍欣賞的是腰身修長的女子,而非體態豐胖之人。 

唐代名畫《搗練圖》,表現貴族婦女搗練縫衣的工作場景。收藏於波士頓美術館。
唐代名畫《搗練圖》,表現貴族婦女搗練縫衣的工作場景。收藏於波士頓美術館。(以上圖片來源皆為公有領域)

三、唐代墓葬女俑與壁畫中的女性有豐滿肥胖者?

除了唐代的圖畫與文獻作為證據之外,還有墓俑及壁畫為證。近年來有學者從考古角度做出分析,並根據極具代表性的唐代紀年墓出土的女俑及壁畫上所繪製的女子形態特徵,發現唐代人並不「以胖為美」。

不過,「豐腴美」確實在唐代流行過一陣子。我們可以從女俑及壁畫得知這項訊息。根據唐代紀年墓中所見的女性形象,可知唐代女子大致上能分做5類:1、清瘦型;2、勻稱修長型;3、珠圓玉潤型;4、厚實臃腫型;5、纖弱病態型。第3、第4種就是現代人經常提到的唐代「胖美人」,第3種多見於武后至開元時期,第4種多見於安史之亂至代宗時期。

根據《唐代「以胖為美」之審美觀的考古學觀察——以唐代紀年墓所見女性形象為中心》對唐墓女俑和唐墓壁畫女性體態的一份統計顯示,在23座墓葬中,有10座墓葬的女俑與壁畫女子能夠歸類為屬於豐腴類、臃腫類的「體胖型」,另外有13座墓葬中的女俑和壁畫女子,能夠歸類為屬於清瘦類或修長類或纖弱類的「體瘦型」。由於這一篇論文所統計的時間是從649年至864年,總共長達215年,而其中以「體胖」為主的女俑與壁畫女子,集中在728年至765年之間,時間相當短暫。

換言之,唐代墓葬出土的女俑及唐代墓壁畫中的女子,雖然出現許多體態豐滿的女子,但幾乎集中在武則天時期至唐玄宗時期。此一現象,是無法支撐唐代人是「以胖為美」的觀點。

其實,武后至安史之亂爆發前,大唐正盛,社會穩定和樂、風氣開放,經濟繁榮富足,女性形象也在這時候開始出現了變化,呈現一種雍容大氣又不乏矯健靈活之美。

由於女性的社會地位在武則天主政前後開始出現提高,豐腴之美也逐漸流行,致使當時的唐代宮廷畫《綵衣升平圖》呈顯了體態豐腴的女子形象。部分王公大臣的陵墓中,也出現了健碩的女子陶俑,壁畫上亦畫上了體健女子。

在安史之亂至代宗期間,即使唐代由繁盛轉衰退,但女子以豐腴為美的審美觀並未馬上消失,甚至認為應該要更加厚重圓潤、臃腫,而這種觀點還延續了一陣子。不過,在代宗之後,缺乏能力出眾的明君掌朝,致使唐代國勢更加衰敗,對女子的審美觀再度回到了纖細、清瘦型。因此,我們只能說唐代確實出現過「以胖為美」的價值觀,但並未成為真正長久的主流,只有在武后主政到爆發安史之亂之前,「以胖為美」才比較流行。關鍵是,這種所謂的「胖」並非臃腫,而是指豐腴、豐碩的美。至於倍受推崇的胖美人--楊貴妃縱使身處盛唐,也不是人們所謂的胖子,她當屬「纖稱中度」、胖瘦得宜一類。

總體而言,唐代女子是喜歡維持纖瘦體型的,「體胖」並非是唐代一直以來的主流審美觀,因此我們絕不能簡單論定唐代的審美標準是「以胖為美」。

或許是因為「以胖為美」之說在歷朝歷代較為突出,但凡出現這一論點,就讓人們印象深刻,進而產生誤會。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