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兴”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读对了吗?(图)

作者:李子霁  2023-05-18 10:1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宋版杜工部集 上海图书馆藏
宋版杜工部集 中国国家图书馆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本(摄影:李子霁/看中国)

从小读历史的时候,我们常会读到“少康中兴”、“光武中兴”之类的词语。而围绕在这些与“中兴”有关的印象里,浮现在我们脑中的大概都是古代贤能的帝王克服种种苦难,带领国家重振声威、再致太平的光辉历史。

但是,不知道你是否也曾好奇,为什么要叫“中兴”呢?这个“中兴”到底是什么意思呀?难道是“从中间兴起”吗?

嗯,听起来满有道理的。像是“光武中兴”,想当年汉光武帝刘秀以寡击众,破王莽,兴汉室,仍号为“汉”,史称“东汉”。汉光武帝所开启的盛世,前有西汉历时195年,后有东汉历时196年,而正处在整个大汉王朝的中间点。

但聪明的你可能已经想到了。不对呀!不一定每个“中兴”都在朝代的正中间呀!像是商朝有太戊中兴、祖乙中兴、盘庚中兴、武丁中兴等等,唐朝还有元和中兴、大中中兴,同一个朝代有这么多“中兴”,都在中间?还有清代的同光中兴,只帮助整整276年历史的大清帝国延续了最后60年,怎么能算是中间呢?

以下,就邀请诸位看官和笔者一起来化身学者,考究一下,这个“中兴”到底应该怎么解读。

1、中不读中,要读作仲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出自《毛诗‧大雅‧荡之什》里的〈烝民〉篇。《毛诗》在该篇的诗序里说到:“〈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而在这里,唐代陆德明《毛诗音义》针对“中”这个字注解道:“中,张仲反”。

什么是“中,张仲反”?这里是《毛诗音义》对“中兴”之“中”所做的“注音”。他所使用的注音方式是汉魏以后在中国流行长久的“反切法”。

“反切”这种注音方式,是用两个字来注一个字的声、韵、调。在写法上往往写作“某某反”,或者“某某切”。其中第一个字(反切上字)注声母,第二个字(反切下字)注韵母和声调。正所谓“上字取声,下字取韵”、“上字分阴阳,下字辨平仄”。

这里就以“中,张仲反”为例。“反”字是说明此处使用的是反切法(有时也会用“切”来表示)。而这里被注音的“中”字,叫做“反切归字”。

至于“张”,属于“反切上字”,注声母。“张”的中古音的声母,是知母,以现在普通话来读则是“zh,ㄓ”。

“仲”则属于“反切下字”,注韵母、声调。“仲”的中古音的韵母,是送韵、去声,以现在普通话来读则是四声,“òng,ㄨㄥˋ”。

因此,这里“中”的读音就是“zh+òng,ㄓ+ㄨㄥˋ”=“zhòng,ㄓㄨㄥˋ”了。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迁,这种“反切法”在今天有时未必能准确反映过去的读音。尤其过去的入声字,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但至少在这里,“仲”所属的送韵,是去声字。很明显,唐代陆德明独独标注这个字的读音,是特别要告诉我们:“中兴”的“中”,不能读成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声“zhōng,ㄓㄨㄥ”,而应该读作仄声:仲(zhòng,ㄓㄨㄥˋ)。

2、中与仲,古字互通

“中兴”的“中”在这里为什么应该被读作仄声的“zhòng,ㄓㄨㄥˋ”呢?其实,这是因为在古代,中与仲之间的使用,往往是互通的。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仲,中也”。对此,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解道:“古,中、仲二字互通”。

这里,又涉及到传统另一门训诂学知识:通假字。

所谓通假,是中国先秦两汉魏晋六朝极为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跟六书里面的“假借”造字法不同)。“通假”的意思是字与字之间互相“通用、借用”,亦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产生通假的原因有很多,而且时代越早,通假用例越多。一个主要原因是上古在使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的规范还没有成熟,很多时候,同一意思,只要读音相同或相近,则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也可以使用另一个字表示。

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是《论语》开篇第一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说”,其实就是“悦”的通假字。再比如《礼记‧礼运‧大同》篇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与”也通常被认为是“举”的通假字。

在这里,中与仲也是一样。“中兴”之“中”之所以要读作仄声,是因为此处的“中”其实是“仲”的通假字。“中兴”,原本的形貌应该是“仲兴”才对。

那么,既然如此,所谓“仲兴”又是什么意思呢?

3、“中兴”即是“复兴”

可能大家都听说过,先秦时期,“伯仲叔季”已被用作长幼顺序的排行,分别代表老大、老二、老三、老么。像是《仪礼‧士冠礼》说:“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东汉郑玄注解道:“伯仲叔季,长幼之称。”可能大家也都读过《毛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里面的“仲子”,即次子之意。

还有一种排行方式是“孟仲季”的,分别表示老大、老二、老么。《白虎通义‧姓名》中说:“嫡长为伯,庶长为孟”,意思是正妻所生的儿女用的是“伯仲叔季”的排行方式,而侧室所生的儿女用的是“孟仲季”。

“孟仲季”还可以用来表示四季中的月份顺序。以秋季为例,“孟秋”指秋季的第一月,“仲秋”指秋季的第二月,“季秋”指秋季的第三月。因此《逸周书‧周月》云:“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

于此我们可以推断:仲,本身表示的是“次的、第二”的意思。而由于在“伯仲叔季”或“孟仲季”的排行当中,“第二”也差不多就是处在中间的位置,所以,“仲”和“中”之间意义容易相混,再加上读音相近,因此往往会被互相通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东汉刘熙《释名》说:“仲,中也,言位在中也。”

但是,既然此处“中兴”要读作“仲兴”,则我们自然不宜用“中间”之义作为“中”的解释。最合理的,应是将“中”看作“仲”,而解释为“第二次的、再次的”。

因此,所谓“中兴”,其实指的就是“第二次或再一次兴盛”。代换一下词面,也就是我们今天常常讲的“再兴”或者“复兴”。这也就是为什么宋代王观国《学林‧中兴》会说:“中兴者,在一世之间,因王道衰而有能复兴者,斯谓之中兴。”

而这样的诠释,就合情合理的解决了历史上许多中兴之主所处的时代并不在整个王朝中间位置的问题。而“中兴”的读音与释义问题,至此算是被在座各位学者给研究出来了。

其实,还有另一种可资例证的线索是近体诗的平仄(平侧)格律。不过篇幅所限,不再铺展。这里,谨以杜甫一首情真意切的小诗作结: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喜达行在所三首之三〉)

赵次公注云:“中兴,于《汉书》,‘中’音去声。今公诗律平侧不差,所以见去声明矣”。

来源:看中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