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男子的「陰陽頭」髮型。(圖片來源:手繪插畫志清/看中國)
在清朝影視劇作當中,可以看到清朝的男子都留著「陰陽頭」。這種髮型簡單說來,就是頭的前半部分剃光,後邊留著一條長長的辮子。有些清宮劇中,還出現不剃頭的,但頭的後面則仍舊留著一條長辮子。其實,這樣的髮型是不對的,因為清朝還出現了「金錢鼠尾」「豬尾巴」兩種髮型。接下來,就為各位介紹一下。
在歷史上,滿人入關即帶來諸多不同於漢人的習俗,其中一項即是將「束髮」改為「留辮」。滿清政府於1644年入關之後,為了鞏固滿人統治,以多爾袞為首的滿州貴族強行推行「剃髮令」。漢人被迫改變髮式,投降的明朝將士也必須要剃髮,以示臣服,但這也引發漢族大規模的抗議聲浪,部分地區還爆發激烈的反抗活動。民間當時則流行著「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等說法。
順治身為滿清入關後的首位大清皇帝,在統治期間,針對男子的辮子樣式,持續著既明確又嚴格的要求,畢竟,立居統治者位置的滿人將留辮意願視作是否願意成為清朝子民的必備條件來看待。
至於清朝男子的髮型,並非如現在大家觀賞的清朝戲劇那樣一成不變,老是留一條長長的辮子。在清朝歷史中,男子的髮式就被分成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均顯差異,
清朝劇中的男子髮型總是一成不變,但除了清朝末年的題材,其他時期的影視作品是不應該出現「陰陽頭」造型的。(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清朝男子髮型(左到右):金錢鼠尾、豬尾巴、陰陽頭。(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從清朝入關到乾隆在位期間,當時男子的辮子樣式被稱為「金錢鼠尾」,指:在腦門心處留下一小撮頭髮,將其梳成一條細細小辮子,其他部位的頭髮則一律剃光。基本上,是一個光頭,只保留一個小小的辮子而已。
至於出現於清朝初期的這個「金錢鼠尾」,還存在檢測標準:細小的髮辮必須要能夠穿越過銅錢中的那一個小方孔,方才合格。這般的「金錢鼠尾」大概持續了150年之久。
在乾隆在位期間,「金錢鼠尾」得到些許改良:光頭上留下的頭髮面積擴大到巴掌大小,連原本細小的辮子也增粗了一些。
嘉慶統治期間,由於承平時日已久,加上嘉慶廢除了文字獄,針對民間輿論等事態不如以往把控嚴厲,人們追求美感,遂開始在金錢鼠尾的基礎上蓄起頭髮來,並逐漸形成了「豬尾巴」髮式。
既然清廷讓民眾開始蓄髮,後續對男子髮辮的要求自然又是更寬鬆了些。
到了清代晚期,清朝男子的「辮子」造型又出現變化。當然,男子們在光頭上留下的頭髮面積就更多了。這時候,正是人們看慣了清朝戲劇中的「陰陽頭」開始登場的時刻。當時清朝男子們的背後,開始出現一條又粗又長的大辮子,他們亦以此為榮。
看完上述種種,可知現在觀看的清朝戲劇中的男子頭髮造型,大都是錯誤的。除了內容是清末題材,其他講述清朝其他階段的影視作品,劇中男子如若出現「陰陽頭」造型,均與清史不符,而這恰恰違背了當下的清朝規矩:「剃髮不如式者亦斬」。
因此,我們在觀賞影視作品時,需有清醒認知:戲劇與歷史是會存在出入的,不可能百分之百的還原。不過,話又說回來,清朝劇作中之所以沒有按照歷史實況來作造型,讓「金錢鼠尾」「豬尾巴」無法躍上螢幕,想必是從美觀角度來衡量的。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