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清末的金融面貌「銀貴錢賤」(圖)

 2022-10-07 08:3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對比今朝,如今的大陸,貨幣貶值與覆滅前的大清何其相似,而其官場腐敗更是遠過於清末。
對比今朝,如今的大陸,貨幣貶值與覆滅前的大清何其相似,而其官場腐敗更是遠過於清末。(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最近亞洲貨幣重貶,通膨對民生日常的影響各國人民皆有感。前不久,河南鄭州行擠兌事件,軍方出動坦克車,想必是「驚動」了許多人。自今年年初起,中國大陸多個省份公務員以及屬於事業編制的教師、醫生等已開始大幅減薪。

臺灣學者、美國哈佛大學博士林滿紅著有《銀線》一書,詳盡分析十九世紀的中國,認為拉丁美洲白銀減產為中國所帶來的危機,其影響實比鴉片戰爭還要深遠。

清朝在覆滅之前,「銀貴錢賤」的現實曾讓老百姓苦不堪言,太平天國的動亂有其時代背景,曾國藩也曾如此客觀陳述1852年的清朝:「江西、湖廣課額稍輕,然自銀價昂貴以來,民之完納愈苦,官之追乎亦愈酷,甚者或鎖其親戚,押其鄰里。」

銀貴「錢」賤指的是「錢」,凡生活起居市集採買用的都是銅錢,由清政府鑄造。清政府從順治皇帝開始設有銅錢鑄局,1644年起各省鑄造的銅錢用於支付士兵與低階官員,但納稅、貿易交易流通、大型公共建設用的還是銀錢。

航海時代開啟後,世界貿易頻繁,中國也於16世紀下半葉開始廣泛使用白銀,白銀的主要來源是國外。19世紀前期的中國,民間錢莊是可發行並兌換銀票、錢票,但當拉丁美洲白銀減產,銀錢與銅錢兌換匯率波動幅度過大時,就等於賦稅增加了,百姓手上的銅錢變薄了,同樣數量的銅錢能買得起的布匹變少了,如同我們今日所言的通膨。再加之民間錢莊的實際兌換匯率與官定的匯率不同,當實際民間交易是銀越貴、銅錢越賤時,國庫之空虛也是必然的。

此外,當時的社會風俗也出現了衰敗,沈垚這樣描述1830年唯利是圖的北京城:「都下無一事不以利成者。」(出自《若帆樓文集》)

1845年的越南皇帝對清朝的覆滅也有預感,《大南實錄》這樣寫道:「帝謂侍臣曰,清國政事近來殊無可觀,朕昨覽清國京抄……賣官鬻獄,無所不為,而盜賊、雨雹、異災頻仍,意者其季世乎。」

對比今朝,如今的大陸,貨幣貶值與覆滅前的大清何其相似,而其官場腐敗更是遠過於清末,這是否也是「季世」之兆呢?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