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9年2月23日訊】農曆新年漸漸遠去。
遠去的,還有去槓桿的背影。背起行囊,架起新的槓桿,步履蹣跚著,去尋找「詩與遠方」……
告別去槓桿,走向寬鬆
隨著美聯儲放鬆緊縮,全球許多經濟體一下子輕鬆下來,紛紛作出鴿派的調整。新興經濟體以印度為代表,更是在新年後率先舉起降息的大旗——2月7日,印度央行宣布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
去槓桿是刮骨療傷的過程。療傷更重要,但刮骨卻無法忍受,於是,所有的醫療措施統統被廢止,代之以更猛烈的加槓桿。這是當下許多經濟體的選擇。
2月15日,央行公布的金融數據顯示,中國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和社融規模增量都大超預期。其中,新增人民幣貸款32300億元,創單月歷史新高;社融規模增量46400億元,創新高。這說明,此前審批的投資項目,今年開始大規模開工了,與此相匹配,就必然要投放信貸。
在去槓桿之時,經濟下行,各種壓力接踵而至。這種壓力,如果放在2008年解決,相對是比較容易的。遺憾的是,那個時候不願意承受這種陣痛,而是用更猛的加槓桿的舉措,把問題推到了後面,推到了今天,讓小問題變得越來越像絕症。
當債務泡沫、房地產泡沫、貨幣泡沫三大堰塞湖越壘越高,這已經不再是陣痛的問題,而是一個再也無法直接面對的問題,更遑論解決了。因此,每次去槓桿的行動,都只能是短期的,無論是企業,還是有關部門,在當下,任何主體都無法承受去槓桿之痛。
由此,告別去槓桿,重新走向寬鬆,便成為必然的選擇。
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是經濟發展的失衡問題。在投資、出口和消費三駕馬車當中,最弱的是消費——這種事實並不會因為統計方法的調整而改變。
在中美貿易摩擦壓身的情況下,出口受損,那麼當下,要想化解來自貿易摩擦的壓力和解決經濟長期失衡的問題,最有效的做法,是藏富於民,通過大規模的實質性的減稅,增加民眾和企業的收入,增強內需的力量。
通過內需,化解出口減少的壓力,同時,改變經濟結構長期失衡的問題。這是解決當下經濟棘手難題的一個選擇。
另一個選擇,是在出口和消費比較弱的情況下,重新加大投資,重新走加大基建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路子。2008年的「四萬億」救市計畫,就是基於這種思路推出的。但是,加大基建投資,資金從何而來?根據經驗來看,通常:一是增加稅收。二是增發貨幣。但無論哪種方式,都有可能導致民眾購買力的下降,因為,基建投資的資金,終歸源於民眾。
而且,大規模寬鬆以後,會形成更多的產能。那麼,沒有消費和出口對接,這些新形成的產能如何消化?產能過剩的問題將可能重新趨於嚴重,經濟結構畸形的問題,將來可能變得更為棘手。實體經濟要想變得更加健康,也是很難實現的。
當然,大規模寬鬆,必然對股市形成推動作用,這種規律無論對於哪個國家,都如此。而決策者又一再強調,努力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當然不能忍受資金一直脫實入虛,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拖累。但問題是,要想推動實體經濟的健康增長,必須實打實地減稅——那種稅收增量持續增長的結構性減稅措施不足以支撐實體經濟的復甦。
如果沒有大規模的減稅相匹配,民眾對實體經濟的前景悲觀,資金唯一的去向,就只能是去股市投機。這其實意味著,投機的機會缺乏強有力的實體經濟的支撐。
當寬鬆刺激的時候,資金大舉湧入股市,股市氣勢如虹。而當決策者意識到資金脫實入虛的危害之時,又會採取措施進行抑制。由此,導致股市每次漲起來以後都往往以悲壯的結局收場。
如何走出這種宿命?如何讓股市漲得持久而不用有關部門擔憂?其實,還是減稅藏富於民,走提高民眾的購買力這條路,以民眾的消費推動經濟增長的這艘巨輪。
美聯儲打個盹,世界卻已瘋狂。剪羊毛的季節並沒有過去,當美聯儲重新揮舞起加息與縮表的大棒,進一步壘高的堰塞湖將來還有泄洪的機會嗎?這,或許是所有寬鬆的新興經濟體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作為老百姓,寬鬆來的時候,擁抱寬鬆,撿點買菜錢,這,終歸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宇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