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公有領域/Pixabay/CC0)
【看中國2019年2月10日訊】美聯儲將大家領入了未知大海(量化寬鬆),然後自己洗洗腳上了岸(2015年底開始加息然後縮表),可其他主要經濟體(歐日中)卻發現,自己深陷在大海中無法上岸了。
一月底,國際金融市場上出現了兩個重大事件:第一,國際黃金價格向上突破1300美元。第二,歐洲央行行長在1月29日發表講話認為:「歐元區經濟前景所面臨的風險正發展成為偏下行」。暗示「如果形勢變的非常糟糕」,歐洲央行不排除重啟新一輪QE量寬賣債政策。
這兩件事實際是一件事!
日本央行已經重申還要執行寬鬆的貨幣政策,中國央行一直就在寬鬆之中而且還很可能加大寬鬆的力度(降准降息,改變貨幣發行之錨),歐日中央行誰都無法上岸,只能運行在繼續寬鬆的道路上。背後的根源是什麼哪?次貸危機之後,美聯儲通過過去三年的加息縮表進程抑制了債務率的上升;而歐日中央行一旦跟隨緊縮,發現自身無法忍受債務導致的財政問題,所以,三家只能信誓旦旦地繼續寬鬆!這就像一輛列車在行駛的過程中,被拆掉了剎車片!
以歐元區來說明。
根據歐洲央行1月利率會議決議,歐元區現在的利率政策如下: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具體來說是,主要再融資利率0%,邊際貸款利率0.25%,存款便利利率-0.4%。存款便利利率是央行與商業銀行間的隔夜拆借率,而不是商業銀行與個人之間的存款利率。但既然商業銀行存在央行的錢需要倒貼利息(0.4%),商業銀行給個人儲戶的利息,自然就被壓低。比如日本大型銀行的存款利率居然低到只有0.001%,如果銀行隨便收點手續費,就是存款負利率了。歐元區、丹麥、瑞士、日本實際的存款利率都進入了零或負數。
存款付利息只是問題的一方面,存在銀行的錢還要承擔通脹帶來的損失。比如在德國,去年10、11、12三個月的通脹年率分別是2.5%、2.3%、1.7%。這意味著把歐元存在銀行中除了要付利息之外,還要承擔每年的通脹帶來的損失。
此時,歐元必須去避險。
如果歐日中繼續開啟寬鬆,就意味著紙幣的避險大潮將洶湧而來,此時,人們真的還有好的避險選擇嗎?
第一,2014年下半年和2015年,歐洲央行欲開啟量化寬鬆前後,形成了一輪避險效應。當時,由於美聯儲已經開始醞釀加息,買入美元自然是避險的手段之一。結果美元指數在2014年下半年和2015年經歷了一輪上漲,從79上升到最高的103。
但今天哪?美聯儲正在結束加息進程,甚至有投行認為縮表也會提前結束。這一時期的美元不僅不是避險標的物,甚至未來美元自己也需要去避險。
第二,2015年,由於全球債務問題尚未發作,市場需求還在,上市公司的業績還有保證,所以,這些資本可以進入股市避險。在此時期,歐洲股市經歷了一輪明顯的上漲。
現在,德國、日本的國內需求都已經暴露出問題(前面的文章提到過,德國、日本經濟萎縮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內需下滑),歐元區其它國家的需求更難以指望。事實上,通過對去年下半年汽車、手機、房產的銷售狀況來看,全球的需求已經處於一種下滑的狀態。最新的報告是,不僅整體民眾的需求開始不濟,富人的消費能力也開始不濟。1月29日,全球最大鑽石生產商戴比爾斯(De Beers)公布的數據顯示,在2019年第一個銷售週期內,其銷售收入僅為5.0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25%。1月份通常是鑽石銷售表現較好的月份之一,去年和2017年同期的銷售額分別為6.72億美元和7.29億美元,連續下滑的態勢十分明顯。
在債務導致需求下滑的時候,上市公司的業績自然是沒有保證的,股價的壓力山大,很難成為避險物。
第三,在民眾需求下滑週期,一般房地產更不可能成為避險物。
在商品市場這個龐大的經濟領域,已經沒有讓紙幣避險的立足之地!
未來,主要央行基於自身的財政壓力,如果重啟寬鬆的貨幣政策,紙幣它就只有一個重要的出口,那就是信用出口!金銀是全球唯一代表信用的標的物。這才是歐洲央行給出再次寬鬆預期的1月25日國際金價大幅向上的根本原因,並在此後維持強勢。
但這還僅僅處於歐洲央行「放風」的階段。
央行隨意發行紙幣,不斷通過推動債務保增長,終於將「信用」先生推到了第一線。未來,所有能代表或部分代表信用的標的物都會因此而受益。
在這樣的時期,央行繼續砸錢,已經砸不出信用,只能不斷降低紙幣信用,降低購買力。有人說,網際網路金融、P2P等製造了很多金融難民,當紙幣快速喪失信用(購買力)時,人們望著手中無路可逃的紙幣的時候,才是金融難民大爆發的時候。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