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心(圖)
【看中國2013年07月13日訊】淝水之戰正酣,東晉大都督謝安卻在會客下棋。當前方傳來捷報,他不動聲色掃了一眼,便繼續埋頭對弈。此戰敵強我弱,舉國皆繃緊心弦,客人忍不住問戰況,只聽謝安淡淡地說:「小兒輩大破賊。」
讀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每每為謝安的風範、氣度所折服。當是時,苻堅率前秦80餘萬大軍南下,聲勢幾可「投鞭斷流」,而東晉區區8萬兵力,與之對壘近乎以卵擊石。在這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身為主帥的謝安卻氣定神閑,是誰給了他如此底氣?應該說,謝安的底氣源於心靈的強大,他比常人多一顆「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淡定心。
顧名思義,淡定是遇事坦然、處事鎮定的心理狀態。生活中會遭遇形形色色的事,有順利、高潮與得意,就必定有磕碰、低谷和失望。而隨著境況的變化,人的心情通常起伏不定。惟有修煉到家的人,才能寵辱不驚,始終保持內心的淡定,既不會興奮得忘乎所以,也不會悲慼得丟魂落魄。若持這樣的心態,人生便多了幾分冷靜,可以平和地對待各種悲歡離合,從容應付世間紛繁的陰睛圓缺。
常言道:得意不忘形難,失意不忘形更難。如謝安那般逢大喜時泰然自若的屬非常人,但更大的考驗來自如何面對挫折、屈辱和磨難。許多人平日舉止安詳,雖處順境而低調、穩重,可一旦陷入困厄,即刻消沉、頹廢,簡直像換了一個人。故逆境中的淡定愈顯功力,也最為可貴。
當然,誰都希望順風順水,可惜世上沒有一帆風順。厄運既然降臨,再多的焦慮和沮喪也無濟於事,那何必庸人自擾?有則趣話講下雨了,大家趕緊奔跑,獨見一人悠然地冒雨踱步。旁人頗感疑惑,只聽他回答:「急什麼,前面不也下著雨。」這位「奇人」之所以淡定,在於視角與常人不同——雨反正躲不過,又何不隨緣些,權當看一場風景?同樣道理,假如困難躲不過,不妨將它作為人生的必修課。
其實誰沒有失敗的隱痛,即使謝安也有東山再起前的隱忍。一件事凡已經發生,就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畢竟地球照轉、人照做。何況人們預想的恐懼往往大於實際,以致不是困難無法克服,反倒自己將自己嚇壞了。而當淡定地面對現實,該怎麼辦就怎麼辦,我們通常發現,原本以為難跨的檻最後還是跨過去了。
懷淡定心,無疑是對當下的坦然,也包括對不如意的坦蕩。世間沒有萬事如意,遺憾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今天的境況,無論多麼好或多麼不好,都只代表現在特定的時點,一切都會有變化,所以無需為一時顯達而神采飛揚,也不該為眼前憋屈而自尋短見。從本質上看,淡定源於參透生命的原味。生活自有甜酸苦辣,但所有滋味最終都將淡卻。恰似空氣、水和白米飯的清淡,才是人的生命所需最基本的味道。真正淡定的人,不會有趾高氣揚或自怨自艾的神情,正如古賢人所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們對人生抱有豁達、寬容的態度,善於從不如意中體會如意,在平淡、曲折的際遇中感知生活的香醇和生命的張力。
需要指出,淡定不是淡漠,不是消極的、無所作為的承受。淡定之「淡」,左邊三點水,右邊兩個火,彷彿水火交融、陰陽相成的統一體。一半是「水」,好比人在事態前心如止水,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但心如止水絕非心如死水,另一半是「火」,正是淡定中的能動精神,內蘊著蓄勢待發、順勢而為的力量。懷淡定心,看似「靜」態,然而不缺「動」的能量。一個淡定的人,不僅遇事不亂、逢喜不狂、臨危不懼,更習慣於平心靜氣走腳下的路,波瀾不驚地擔當起對自我的責任。
《大學》有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從深層次看,淡定心也是知止心。知止,即志有定向,止於至善。一個人,當確立了目標歸宿與原則立場,自然懂得什麼該堅守,什麼該爭取,什麼該放棄,並逐漸形成一股淡定的生命氣質。而現在許多人心浮氣躁,急匆匆地想攫取更多東西,正是因為內心沒有定向,所以隨波逐流,為了虛名浮利而患得患失。
可見,一個人淡定與否,並非簡單的個性使然,其實體現了人生境界的差別。懷淡定心,因心有所止才有所定,因心之「定」才行之「淡」,從而甘願舍棄諸多身外之物,專心專注於真正有價值的追求。而只有充分做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免受外界喧囂與內心雜念的干擾,涵養成「八風吹不動」的定力,一路上堅持,最終迎來水到渠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