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7月13日訊】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且都源自古代,所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瑰寶。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也集中展現了豐富多彩的中華美食文化。
即將來臨的中國農曆六月初六,是漢族和布依族、侗族、壯族、瑤族等多個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別稱:「天貺節」,「伏羊節」,「晒衣節, 「晒伏節」 「姑姑節」等;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那麼在六月六,有什麼中華美食為人們所愛好呢?
(一) 六月六,嘗口焦屑長塊肉
江淮地區有在夏歷六月初六嘗新小麥的習俗,所以有廣為流傳俗語說:「六月六,嘗口焦屑長塊肉」。
夏歷六月初,小麥新熟。當地居民將新小麥粒炒熟後,磨成粉末,叫「焦屑」,用開水沖泡,加芝麻油、白糖,攪拌後即食,十分美味。在六月六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然後全家人一起吃焦屑,以感謝上蒼的恩賜。因此,六月六還被稱作「天貺節」(貺,kuài,賜贈的意思)。其起源據傳為宋真宗趙恆於某年的六月六日,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遂定是日為「天貺節」。這位皇帝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至今猶存。
時至今日,「六月六,嘗口焦屑長塊肉」的民俗逐漸推廣,所以在中國北方把炒麵也叫做「焦屑」;而在山東,則把炒米磨成的粉叫做「焦屑」。
炒焦屑是一項比較難掌握的技術活。因為炒麥子的火候需要把握得恰到好處,火大,麥子炒過了火,焦屑就會有糊焦味,吃的時候會發苦。如果欠火候,炒出的焦屑便又會失去應有的焦香味。所以一般都是有經驗的老人掌杓炒焦屑。
(二)六月六,新麥饃饃熬羊肉
六月六「伏羊節」是徐州地區特有的一個飲食文化節。一說伏羊節於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就開始,持續一個月。在伏羊節,徐州人有集中在各個酒店、羊肉館吃羊肉,喝羊肉湯的習俗。
此習俗歷史悠久,其美食製作相傳為中國烹飪文化的鼻祖彭祖所創。彭祖原名篯鏗。篯鏗因進雉羹於堯帝使帝康復,封於大彭氏國採邑,因他善於養生,壽高八百,後人尊稱他為彭祖。彭祖所烹製的羊羹和雉羹工藝,至西周時定為宮廷御膳,所以羊羹與雉羹在蘇、魯、豫、皖接壤地區形成一種羹文化圈。
而伏羊節民俗則源自春秋晉國宰相狐偃向女婿、女兒認錯的故事。晉國宰相狐偃之婿想在六月六除掉狐偃,其妻不忍,偷偷回娘家告知其父狐偃,另因狐偃在放糧中目睹自己的過失給老百姓造成的災難,於是幡然醒悟,向女婿認錯。以後每年逢六月六都請女兒、女婿回家,蒸新麥麵饃,熬羊肉湯熱情款待,互相加深感情。這一做法在民間廣為仿效,以求家庭和睦併圖吉利,遂成民俗。
六月六,盛行吃伏羊的時間契機在於正值新麥登場,新酒釀成,山羊肥壯,鮮嫩可口,肥瘦香間,膻味極小,加上精製辣椒油,佐以青蒜、香菜、各種香料烹製,其味香醇汁厚不膩,湯色美白令人胃口大開,再配以新麥饃饃,更是人間美食,所以有「六月六,新麥饃饃熬羊肉」諺語廣為流傳。由於在伏天吃羊肉對身體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濕氣驅除,實是以食為療的一大創舉。
(三)六月六,郊遊嘗蓮又品藕
六月六,老北京還有郊遊和賞荷的民俗。清代《北京竹枝詞》這樣描繪:「乘舟二閘欲幽探,食小魚湯味亦甘,最是往東樓上好,桅檣煙雨似江南。」六月六,正值荷花盛開,人們也常到什剎海邊嘗蓮品藕。此時,兩岸柳垂成蔭,水中荷花爭艷,在此乘涼消閒吃冰食,豈不是別有一番韻味。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