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自省心(圖)

 2013-07-14 17:1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3年07月14日訊】《聖經·新約》有一則記載,一群人捉住一女子,問耶酥:「她犯了罪,按律法應用石頭打死她,你說該怎麼辦?」耶酥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那些人全愣了,於是從老到少一個個都走開了。 

耶酥之答劍走偏鋒,出乎所料又直指人心。譴責和懲罰別人容易,但應先反躬自省,看自己是否夠格。孟子曰:「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懷自省心,就是經常權衡、度量自己的所作所為。這好比一面鏡子,從中照出自我的體貌形態,並真切感知本人的欠缺。自省即自醒,僅僅存此一念,向耶酥提問的那群人便多了一分明白,對他人的過錯也多了一分寬恕。

要認識真正的自己是困難的。由於站的角度不同,多數人容易放大自身優點,卻忽略存在的不足。當與人發生矛盾糾紛,往往一古腦兒指責對方;即使明知理虧有錯,也避重就輕,強調客觀原因,以為自己開脫。總之,一個人輕易就能找出別人的缺點,可對自我的毛病總存著盲點,潛意識中有選擇性「失明」的傾向。所以自省是對人之常態的超越,需要給自己挑刺的勇氣。特別是位高權重者,通常被溢美之詞包圍,更難自我剖析。但只要是人,都會出錯。若不挑刺,刺終究擱在那,不可能不為人所知。懷自省心,是睜眼直面自我,「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它展示了一種敢於否定自我的器量,從而避免了做人的盲目。

自省讓人知過,但知過不是目的本身,知過的意義在改過。假如找出一堆問題,卻聽之任之,這並非真正的自省,反而是自我縱容,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懷自省心,關鍵是對症下藥,竭力彌補自身短處、陋處。人生最大的對手其實是自己,即使要戰勝別人,我們首先需戰勝的,也是本人的軟肋。反躬自省,便是與自己的惰性、慣性、劣根性較勁。只有克服它們,才能撞開擋在頭頂上的「天花板」,實現對自身的跨越。當然,改造自我有一個過程,有些問題短期難以完全解決,但停止向錯誤的方向行走,便是一種進步,它至少為開闢正確方向提供了可能。

懷自省心,不僅需自我批評,更是在反思中提煉智慧。人一輩子不管再聰明,都會跌觔斗,要緊的是不重複跌類似的跟鬥。自省意味著總結教訓,在過去的跟斗中體悟,使跌打滾爬成為人生有益的學費。同樣,面對成功也應自省。一路高歌猛進,仍有可改進之處。何況順風順水易讓人忘乎所以,忽略一些本該注意的細節,以致釀成大錯。可見,自省既是逆境中的吃塹長智,又是順境中的防微杜漸,它使我們舉一反三,保持清醒和睿智,牢牢地抓住命運的主動權。

高明的自省,不限於聚焦自身,還善於從別人那兒「取經」。孔子有言:「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內自省也。」一個人的境界差別,與他確立的參照繫緊密相關。遇有德有才之人,若能在對比中感知差距,引導自己修身,那必將離賢者越來越近。對於別人的錯誤,假如自我警覺,在借鏡中力戒,就能避免無謂的折騰。我們只有從別人的教訓中自省,將人家的傷口當成自己的苦痛,才是性價比最高的開竅,也更能將今後的路走正、將腳跟站穩。

也許有人會問,勤於自省是否活得太累?像曾子每日「三省吾身」,確非常人所能及,但自省發自本意,而非被迫。當它成為修養的一種習慣,就同平日起居洗漱那般自然。懷自省心,實質是對身心進行自我診療,以免在熙熙攘攘的社會中迷失。唐代孫思邈曾說:「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根據醫學理論,人群的健康狀態分健康未病態、欲病未病態、已病未傳態三種。高明的醫家富有遠見,對未病者勸導養生,對欲病者預先施治,對已病者及早診療,波瀾不驚地化解病邪。這可謂《黃帝內經》「治未病」的要義,自省完全契合此中道理。統計表明,人群中真正的健康者和患病者所佔比例不足三分之一,三分之二處於健康和患病之間的過渡狀態,即「亞健康」階段。若從處世行事著眼,許多人不也是「亞健康」?懷自省心,就像健康體檢和日常診療,可以防隱患為顯患,防小患成大患,不正是做人長久之道?從更深的層次看,自省體現了人生另一維度的進取方向。每個人都是無盡的礦藏,而最終能挖掘多少,取決於自身。內求於心的自省,恰是對這一礦藏的不懈開發。如果說貪圖外物終有盡頭,過度則急火攻心,極易使心態失衡,自省的追求卻沒有止境,它促使內涵提升與人格完善,讓人更有行藏在我的胸懷。懷自省心,「莫問收穫,只問耕耘」,雖不一定帶來很大的功利,但自我實現的充實與精神世界的和諧,怎是一般功利所能比擬,不又是做人更有價值的功利?

来源:作者博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