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四大古都的前世之謎(組圖)

 2013-07-06 14: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3年07月06日訊】中國最初著名的「四大古都」之說,即西安、北京、洛陽、南京

1、南京:六朝古都

六朝古都指的是南京。南京之名始於明代初年,之前有金陵、秣陵、建業、建鄴、建康、白下、升州、江寧、集慶、應天等名。明成祖時國都北遷,應天府改稱南京。太平天國稱之為天京、清朝稱為江寧,辛亥革命以後再改稱南京至今。


六朝古都閱江樓

公元前1100年左右,南京屬西周貴族周章的封地句吳。春秋戰國時,吳國、越國、楚國先後佔有過南京地區。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年),吳王夫差在今朝天宮筑冶城,開辦了官營冶鑄銅器的手工業作坊。此地遂被稱為冶城山或冶山。周元王四年(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派大臣范蠡在今中華門外的秦淮河南岸筑越城,又名范蠡城。這是南京最早的古城,據此,南京建城2400多年。越城範圍很小,城周長942米。但地理位置重要,控制秦淮河入長江的孔道,越王以此作為攻楚的根據地。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奪越地,

楚威王熊商於石頭山(今清涼山)筑金陵邑,南京遂有「金陵」之稱。南京地區出土的金爰、蚊鼻錢、銅砝碼等,反映了楚國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秦始皇三十七年改金陵邑為秣陵縣,屬鄣郡。秦始皇南巡時經丹陽(今江寧縣小丹陽鎮),到錢唐(今杭州)和會稽(今紹興),開馳道以通丹徒,來回都路過南京。南京與境外的通衢大道自此開通。公元211年,吳國孫權由武昌遷來這裡建都,改名為建業,並在石頭山楚國金陵邑舊地筑石頭城。依山筑城,因江為池,形勢險要,有「石城虎踞」之稱。

西晉統一後,太康三年(282年)改建業為建鄴。建興元年(313年),為避司馬鄴之諱,改建鄴為建康。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偏安江左,建立東晉。以建康為都。此後,宋、齊、梁、陳相繼在此建都,史稱南朝。

東晉改建的建康都城和宮城,布局仿魏晉洛陽城,基礎仍為建鄴城,自後南朝無大改動。據《建康實錄》記:「城周廿里十九步」,宮城「周約八里」,初皆以土牆竹籬為之,東晉末始部分用磚,自南齊建元二年(480年)正式建都牆始用磚。梁天監十年(511年),又增建第三重宮城。像這樣有三重城的宮城,在城市發展史上尚屬罕見,應與當時政治動盪、皇室惶恐不安有關。

南朝時期,建康仍為冶鑄中民,此時冶鐵技術提高,創造了生熟鐵混合冶煉法。

建康文化事業興盛,城市設有儒學、玄學、文學、史學4所學館,培養人才。

南朝的建康,紙醉金迷,畸形發展。

建康是當時佛教中心,梵剎林立,釋子成行。鐘磬之聲,不絕於耳唐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詩句。

589年,隋文帝滅陳後蕩平建康城邑,摧毀六朝宮苑,在石頭城置蔣州。唐代,置蔣州為升州。

北宋時稱江寧府,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為建康府,為抗金前線。金兵於1130年火燒建康城,城內建築大都化為灰燼。

南京地區的再度繁榮是在明朝。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改稱南京。這是南京第一次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明代的南京城,可稱為世界古代第一大城。其外郭城周長60公里,18個城門。內城周長33.7公里,城牆平均高14∼21米,基寬14米。開13座城門。

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南京作為明代兩京之一,府部猶存,地位重要。

清初改應天府為江寧府,設江寧織造。

1853年太平天國革命軍攻克南京後,在此建都,改稱天京。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此就任臨時大總統,改江寧府為南京府,定都南京。


北京故宮

2、北京:人類發源地之一

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初見於記載的名字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北京一直是中國北方重鎮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又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國都。

北京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叫做薊。公元前十一世紀時,薊國是統治中國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個分封國。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於薊國西南面的另一個封國燕,吞沒了薊,並遷都於薊城。從這時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國被強大的秦國所滅,薊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據考古學家考證,當年的薊城就在現北京城區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薊城成為遼的陪都。遼是崛起於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為薊位於它所轄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稱南京,又叫燕京。一個多世紀以後,另一個少數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將遼滅亡,並於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興的蒙古族軍隊的進攻,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第二年蒙古鐵騎入佔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領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東北郊筑建新城。四年後這位首領即在興建中的都城內登上皇帝的寶座,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這便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元大都。從此,北京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並延續到明、清兩代。1911年10月10日,中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潰亡,北京作為帝都的歷史到此結束。


西安

3、西安:世界歷史名城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長安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西安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左右,先後有13個朝代或政權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權,歷時1100餘年。

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後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


洛陽白馬寺齊雲塔

4、洛陽:古時權政中心

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

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裡,「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現在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不變。

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

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

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後期設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範圍。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範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

来源:中國國家地理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