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揭秘唐朝深宮中的服飾風尚(圖)

 2012-07-23 15:5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宮女圖》(永泰公主墓出土)董理提供

永泰公主李仙蕙(684年∼701年)是武則天的親孫女,因為和哥哥懿德太子倒奶奶武則天「養面首」的「八卦」,而被武則天下令亂棍打死,芳齡只有17歲。四年之後,中宗即皇位,追封慘死的女兒為「永泰公主」,並於西元705年將永泰公主與其丈夫合葬於乾陵東南。

不知是不是因為中宗想讓這位命苦的女兒能在另一個世界過上幸福的生活,於1960年被發掘的永泰公主墓,其墓穴陪葬品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墓室東壁牆面上一幅高168厘米、寬188厘米的壁畫《宮女圖》。壁畫用細膩的筆觸定格了大約西元700年的一個夏夜:一場豪奢的宴會正要開始,九位盛妝的小宮女,正行進在前去迎奉主人的路上。

壁畫中,左起為首一人,面如滿月,神態端莊,雙手抱攏胸前。從她所處的位置與袖手的神態來看,應是這群宮女的首領即女官。她身後的八位侍女,手持不同器具,服飾有別,表明有不同的分工。前一人右手托一敞口盤,側身回顧。第二人側身而立,低眉順目,神情溫婉。雙手捧一高腳燭臺,紅色的燭火高高燃起。第三位側背向人,似與前二者竊竊低語。雙手托一方形奩盒。稍遠站立的第四位侍女,注目凝神,表情怡然,似在傾聽前者私語。畫面中央的是第五位女子,她與人群稍離,應是畫師著力描繪的人物。女子頭梳螺髻,面目清秀,折腰挺腹,亭亭玉立,彷彿一株風中楊柳,又似一朵搖曳的蓮花,嫻婉柔媚。她手捧高腳玻璃盞,盞中的酒漿似在搖蕩。身著朱色窄袖衫,肩繞白色帔巾,綠裙曳地,裙邊飄著「同心結縷帶」。這在唐畫中正是一個標準的美人,最能體現當時崇尚秀麗而豐滿、華貴而艷媚的女子的風尚。在她身後,是兩個黃衣紅裙的女子,分別持長柄如意和拂塵。而最後一位宮女作男式裝扮,頭戴帕頭,身穿圓領長袍、窄腳豎條紋褲,足穿線鞋,手捧包袱。

這幅群美畢集的宮女群像,將籠罩著的唐代皇室貴族生活的帷幕掀開一角,顯露出當時的真實情景。侍女們的衣著,尤顯浪漫風尚,其中七位女子,均著窄袖衫、半臂、長裙和披帛,此為初唐以來女子常服的標準式樣,只是此時女子衣領敞口變大、變低,至半袒胸乳,反映了當時開放的觀念和時尚。另外二位女子,穿著男裝和胡服,畫中左起第三人所著翻領交衽長袍,系西域傳來的胡族男服樣式。最後一人身穿圓領緊身小袖開衩長袍,腰懸承露囊,下著窄口條紋褲,亦系當時胡化了的男裝,所戴帕頭,卻為唐朝本土漢服式樣,足下仍穿女式線鞋,反映了初唐至盛唐時期女著男裝與胡服同時流行,互為影響,雜著相參的風尚。侍女服色分呈絳紫、朱紅、墨綠、鵝黃、藕白色,這也正是當時女服最流行的顏色。

畫中八位女子手中捧持不同器物,種類豐富,既有我國傳統的式樣,又帶有濃厚的外來色彩,摹繪得非常具體,輪廓準確,細節逼真,為我們瞭解當時的貴族生活打開了又一扇窗口。如敞口形的盤,似洗似碗,結合出土文物所見,應是金銀器物;盝頂形方盒,出土文物中所見皆為金銀器,此盒繪成黑色,則表明可能是漆器;腰圓形團扇,如時人所述「輕羅小扇扑流螢」,為唐前期流行的紈扇式樣;長柄如意與拂塵,則是漢晉以降變化不多的傳統樣式。尤為引人注意的是,其中的侈口高足玻璃杯,形制獨特,帶有濃厚的西方羅馬——拜佔廷風格。玻璃質地透明,非我國傳統的不透明的鉛鋇玻璃,而是歐洲、西亞生產的晶瑩透明的鈉鈣玻璃,均表明這是一件沿絲綢之路傳入的珍貴的舶來品。反映出墓主生活的豪奢。

来源:大洋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