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寺
黃梅地名很美,而在地圖上看,它位於湖北東端,與江西、安徽相鄰,歷史上曾屬「吳頭楚尾」。有的史書乾脆把它說成是「荒州渺縣」。
黃梅地處偏僻,文化底蘊卻極其豐厚。妙趣橫生的黃梅戲發源於此,禪宗文化也由此濫觴,甚至有「佛教大事問黃梅」之說。這兒的五祖寺與四祖寺,向來被稱作「天下祖庭」。一個僻靜之所的寺院,竟然擁有天下之源的名氣,這正是黃梅吸引人的特別之處。
五祖寺:南廊偈語的啟示
真是巧合!當我們一行出縣城東行18公里,穿過五祖寺進山牌坊,踏進山門,眼前煙霧繚繞,香客滿庭。一問,當日農曆四月初八,正是釋迦牟尼誕辰,一個盛大的浴佛法會剛剛結束。
此刻,釋迦牟尼就在大雄寶殿端坐著,慈眉善目,一臉安詳。這位2500多年前在天竺之國創立教義的佛祖,肯定沒有料到,他的普度眾生之說,數千年後居然在遙遠的中國得以弘揚,而在他的祖國,早在1000多年前,即日漸式微並被印度教所取代了。
佛教特別是禪宗能在「中土」得以傳承,黃梅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公元635年,印度禪宗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來中國傳法,成為中國禪宗的始祖。當他的衣缽傳到四祖道信與五祖弘忍時,才一改過去那種四方游化,托缽乞食的做法,在黃梅設立道場,住寺弘法,實行農禪並重、坐作雙修。從此緇門俊秀,歸者如雲。以後雖遇唐武宗頒制滅法,七天之內全國「吃皇糧」的佛寺幾近滅絕,而黃梅禪宗因幽居山林,自謀生活,得以倖存並繼而風行天下。
眼前的五祖寺原名東山寺,弘忍創立時不過為幾間禪房,宋、元時最為興旺,明清以後漸漸衰頹。近二三十年來,經不懈維修、新建,又重煥光耀。寺內殿閣橋塔,均美輪美奐。一通「天下祖庭」字碑,與另一通「天下禪林」字碑肅然並立,分別為北宋英宗與徽宗御書,無言地道出了五祖寺的特殊地位。
我們邊走邊看寺內勝景,不料與本寺方丈見忍大師不期而遇。他邀請我們在方丈室落坐,指著室內「寶物」一一給我們介紹。其中最珍貴的,莫過於寶盒中的釋迦牟尼舍利,為一香港居士捐贈。
見忍大師娓娓道起發生在本寺的一個個頗帶神奇的「故事」,其中最精彩的一段,便是「南廊競偈」。
當年五祖弘忍決定立嗣傳法,他深知衣缽相授的老辦法有侷限性,難免「遺珠」,於是想出了禪林競偈的選人新辦法。「上座」神秀很快在南廊展示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此偈形象地闡釋了悟禪成佛之道,引得眾僧喝采。
立嗣看來已無懸念,不料夜間牆上又添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弘忍大師看來,此偈由前偈思想方法上的「漸悟」上升到了「頓悟」的境界,見解獨到。一尋作者,居然是一位地位低微的「碓房行者」——年方二十出頭的慧能。這位穎悟過人的舂米匠居然還大字不識,他是打好腹稿後,請人把偈代為書寫在牆上的。在「上座」與「行者」之間,弘忍大師毫不猶豫地把紅色袈裟傳給了後者。而慧能果然不負師命,攜法衣回原籍嶺南後,致力於禪宗的中國化與平民化,以一部革舊鼎新的《六祖壇經》,終於使得禪宗被廣大民眾所接受,成為「農民的佛教」。當今禪宗在派別林立的世界佛教界佔據十之八九,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慧能。
「黃梅流傳著許多這樣的禪宗祖師傳說,縣裡剛把它們整理出來,拿去申報了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陪同我們訪問的縣委宣傳部部長王秋華說。
離開五祖寺前,經過南廊,我們禁不住放慢腳步,又多看了幾眼。「應知一片東山月,長照支那四百州。」當年禪宗祖師的睿智,直到今天,還對僧俗兩界產生著影響。這令人不能不為之感嘆。
四祖寺:飄向民間的禪風
四祖寺位於縣城西北15公里處,昔稱正覺寺,鼎盛時有僧眾千人,殿宇八百間,寺區八華里。十多年前僅剩殘垣斷壁,現今已是殿宇凌雲,金身煥彩,紅牆碧樹,清淨莊嚴。寺內只有真身塔、昆盧塔、魯班亭等幾處古蹟,余為新建。一株「祥雲柏」冠如雲朵,為四祖親植,近煥生機。相傳當年道信和尚時不時地繞著這棵樹遛彎兒,以此靜心養神。
這次在樹邊迎接我們的是現任四祖寺方丈淨慧,一位78歲的儒雅長者。淨慧大師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已十餘年,少年時曾親侍中國現代禪門泰斗虛雲老和尚,1956年成為共和國第一批佛學研究生,近年又頻繁地穿行於海內外傳經弘法,大力倡導「生活禪」,足下龍象雲集。
「生活就是禪,禪就是生活。」在方丈室坐定,品著香茗,淨慧大師用淺顯的語言,敘說著他的「悟境」:「佛教是管人們24小時生活的,我們說的生活禪,就是倡導以禪的精神,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對人對己對社會有益……」
揖別大師,出四祖寺,不遠路邊見一古橋。下車細看,橋名靈潤;其下有泉,稱碧玉流。水中水邊石上題刻甚多。唐代詩人柳宗元的《破額山》最為醒目:「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春風無限瀟湘意,欲採頻花不自由。」
水邊一塊石頭狀如魚,潑潑欲上,故名「石魚磯」。上面刻有一個大大的「泉」字,運筆流暢,剛勁有力,相傳為清代黃梅秀才鄧文斌所書。這位鄧氏好生了得,當年就是他為擅唱地方小曲的邢繡娘撰寫劇本,把民間的喜怒哀樂形於唱念做打,使得黃梅戲從地方小戲中脫穎而出,登上大雅之堂,甚至為乾隆皇帝所喜愛。
石魚磯邊流水潺潺,清風徐徐,泉水落下石崖,放出悅耳的聲響。舊時這塊石頭就叫唱歌石,鄧文斌等文人雅士喜歡席地而坐,開口便唱;唱累了,隨地而臥,海闊天空地神侃。一個個靈感就這麼侃了出來,化作了詩歌、詞賦、對聯、戲曲。泉水於是成為了「靈潤」之源,黃梅也就變成了楹聯之鄉、詩詞之鄉與戲劇之鄉……
靈潤之水源出四祖寺旁的破額山,而黃梅人追求精神富有的動力,就是那源源不斷的「黃梅禪風」。黃梅處於長江故道,舊時十年九澇,人們苦不堪言。「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成稻(道),退後原來是向前。」艱難度日的黃梅人,從寺院流傳出的這類偈語中,懂得了「退後原來是向前」的生活哲理。他們按照「農禪雙修」的精神,堅守「耕讀起家」的原則,「辛苦並快樂著」,終於創造出了黃梅戲這門快樂的藝術以及大量文學文藝作品。
我忍不住掬一捧身邊的靈潤之水,撒了開去。晶晶瑩瑩的水珠子,立刻與青山綠水融為一體。
老祖寺:展現人間好時節
老祖寺歷史更悠久,路途也更遠。翻過一個高高的山頭,突現蓮花狀的一圈青山。下行至山谷,跳出一方鏡湖,一片金碧輝煌的寺院,就散落於湖邊山間。
寺院落成不久,茂林修竹便越牆探室,自然與人工和諧地融為一體。院內靜悄悄的,只在「挂笠庵」見到一位女香客,她顯然是衝著這個「生活禪專修道場」而來。她指指那塊「男賓止步」的牌子,我們便知趣地退了出來。
禪房一面牆上,題有一首「生活禪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秋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首舊詩不僅與周圍景象甚為契合,而且詮釋出生活禪的真諦。
記得頭天聽淨慧大師講過,老祖寺也是他受黃梅縣委、縣政府之托,牽頭募資重建的。寺內展有一些圖片,顯示修復前的老祖寺,僅剩幾方舊墩殘塔,與今日形成鮮明對照。「寺內新建挂笠庵,意為勞作奔波辛苦了,在萬山叢中這座小房子,掛上斗笠,休息幾天。是想讓善男信女有個修行的地方,社會大眾也有一個休閑的地方。」淨慧大師的話語猶在耳邊。
老祖寺是由印度高僧千歲寶掌禪師開山創建,據傳這位禪師自周威烈十三年丁卯降世,至唐高宗顯慶二年圓寂,住世一千零七十二歲,人稱佛門第一壽星。寺內一面牆上,題有他的生平,這讓人不得不信。他因年高臘長,被稱作老祖,所創伽藍也就被稱為老祖寺。
陪同訪問的黃梅縣常務副縣長何永紅,與記者在寺內一方石桌旁面對面坐下來,他侃侃而談:「黃梅禪宗享譽禪林,天下景仰。我們已謀劃要以禪宗文化為龍頭,發展黃梅的現代旅遊業,讓更多的海內外遊人感受‘黃梅天下禪’的獨特魅力。」
何永紅還介紹,前不久,「大象之國」泰國的一些著名企業家,來到龍的故鄉,決定在黃梅投入巨資,創建東盟生態園,生產飲料等綠色食品。「龍」「像」的這番會聚,禪宗文化無疑是重要的媒介。黃梅人也從這個範例中,看到了當地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歷史上,黃梅人以淳樸之心接納了禪,以智慧之心領悟了禪;現在,又以寬闊的胸懷精心呵護著禪文化,並且創造著新的更為美好的生活。我們真為黃梅而欣慰!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