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美國才是全球經濟火車頭

作者:周彥武  2012-04-30 02:2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是的,你沒看錯,美國才是全球經濟火車頭,從二戰後一直都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這4年。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只是車頭後面的那幾節車廂。

單單說美國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實際不太嚴謹,二戰後歐洲也曾經是全球經濟火車頭,但是歐洲一直試圖挑戰美元的統治地位,這也導致歐洲在金融危機後一蹶不振。

消費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源頭,只有消費才能真正體現為經濟增量,消費是最優質的經濟資產和動力。一切投資最終都需要以消費來兌現其投資回報。

只有那些消費為主的國家才能真正拉動經濟。美國正是如此,美國經濟始終以消費為增長主引擎,以科技為創新動力,以「美國夢」所代表的機會平等為經濟靈魂。次貸危機暴發後,世人對美國經濟的這些核心要素都發出過這般那般的質疑,對此美國也曾經動搖,好在美國未真正動搖根本。因此,即便在危機最困難的時刻,貿易頂替消費,對美國經濟起到了重要的托底作用,美國一系列救助政策的核心沒有放在從消費到出口的「結構轉變」,而是放在了提振消費上;即便世人對美國人寅吃卯糧的消費習慣口誅筆伐,但美國並未真正放棄對透支消費的金融支持和政策鼓勵,儲蓄率則從危機前3%左右升至危機中7%再降至當前的3.5%,為經濟復甦提供了最主要的動力;美國的高科技使其在電子電器、航空航天、國防領域穩居霸主地位,美國夢也使美國企業文化只有創新一個詞,這也造就了蘋果、亞馬遜這樣的企業。

即便全世界都在暢言新興勢力的崛起,美國卻始終沒有真正自視為弱者,這種信心在股市表現中充分顯現,2011年,道瓊斯指數上漲5.53%,而德國DAX、法國CAX、日經225、恆生指數和上證指數則狂瀉了14.69%、16.95%、17.34%、19.97%和21.68%,這種對比,2012年仍在悄然延續。

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在2000年以後高速發展,這些經濟體首先是政策鼓勵出口,同時在貨幣政策上製造方便。出口到哪?自然是歐美發達經濟體。當出口積累了巨額財富時,新興經濟體國家財政收入大增,這些國家主體才可以大力投資基礎設施,而最先從出口貿易中獲益的少部分企業主開始大力消費,這些大力消費刺激了房地產、家電和汽車領域的需求。這些消費從而帶動了眾多投資。良性循環從此開始。

看個例子,2011年美國汽車市場強力復甦,特別是卡車和商業車輛。這就大大帶動了中國的汽車零部件產業。2011年45家輪胎企業共實現出口703億元,比上一年增長27.4%。從出口量看,出口1.33億套,比上年僅增長3.9%。這就意味著出口價格比較高,其原因就是卡車和商業車輛車輪直徑大,其單價就比較高。以主要出口美國的山東東營,2011年東營地區共出口輪胎48833批,出口貨值首次突破30億美元大關,同比分別增長51.80%和81.50%。2011年中國車輪出口首次突破40億美元大關,達到43.82億美元。其中鋁制車輪首次突破30億美元大關,達到38.86億美元,增幅達24.7%。其中對美國出口增幅超過40%。

山東是中國最大的輪胎出口地,同時山東也大量出口汽車零部件。出口暢旺帶動山東居民消費,山東連續兩年取代廣東成為中國最主要的汽車上牌省份。

俄羅斯以石油出口為經濟動力,俄羅斯是全球第二大石油出口國,其主要客戶是歐洲國家。印度在2011財年出口額大約2900億美元,歐美佔了30%。巴西稍好。

以太陽能為例,中國的太陽能電池95%出口,主要出口歐洲和美國。歐美佔據了全球80%的太陽能市場,尤其是歐洲,歐洲的巨額財政補貼才開啟了太陽市場,從中受益最大的是中國企業,2008年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企業德國的Q-CELLS近期面臨破產,實際上中國企業強大的成本壓力已經導致數家德國和美國企業破產。中國這些企業可以輕而易舉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和銀行廉價資金的支持。而歐美企業不能。

2000以來,新興國家經濟體大量為發達經濟體提供廉價的商品,這些商品大多數是附加值低的日常用品,並不影響發達經濟體的就業,不過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中國,2010年以後可以大量出口高附加值的商品,開始打擊發達經濟體的就業,貿易戰就出現了,當發達經濟體不再提供大量的市場,新興經濟體只能打回原形。

来源:和訊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