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金九銀十成為銅九鐵十,某些資金鏈緊張的房地產企業注定難過年關。綠城被認為最有可能在此輪調控中倒下的品牌房地產企業,因而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
綠城應該付出代價,首先因為他們不相信會有長期調控,其次因為調控明確後卻無法在銷售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第三是忘記了商界的第一要則是生存。
綠城「被破產」,緣於資金鏈緊張。他們錯誤地判斷了形勢,以為此次調控與2008年調控的大落大起異曲同工,拿地成本與開發成本過高,而在房地產宏觀調控之時,首先打壓的就是高端投資需求。
據《上海證券報》的數據,截至2011年9月,綠城土地樓板價的成本高居所有大型房企之首,平均每平方米樓板價超過5000元,加上綠城一向要求高品質,其建安成本近萬元。綠城所有項目成本價近1.7萬元/平方米,低於此價則處於項目虧損狀態。另一方面,綠城的資產負債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根據上證資訊的統計,截至2011年6月,綠城短期銀行貸款的總額分別相當於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200%,和上半年經營收入的120%。資產負債率高達87%,流動負債佔總負債比例為76%,兩項指標均可進入所有房企之最高梯隊,遠高於75%的平均負債率。根據綠城2010年年報,淨資產負債率為132%。而到了2011年中報,這一數字上升到163.2%。綠城與信託的結緣,就是資金緊張的表現。
綠城難以抵抗宏調壓力。綠城的銷售策略是以高品質打動高級住房改善者,一批忠誠的客戶因為市場逆轉而離開市場,而有力購房者也因為限購而不得不退避三舍。
此次調控恰好在房地產一線城市,限購與房產稅抑制住了高端住宅的銷售,限貸則抑制住了中低端改善型消費,集中於主要城市、產品單一、拿地融資成本高的企業,在面對高級白領購買也頗為吃力的情況,綠城卻堅持不降價,銷售困局可想而知。
同策諮詢研究中心提供的知名房企銷售數據顯示,綠城中國前三季度銷售額267億元、銷售面積167萬平方米成為房企中的倒數之列。2011年綠城的可售房源金額約1200億元,截至9月份僅賣掉267億元。前三季度,萬科集團以總銷售額970.8億元、總銷售面積841.2萬平方米佔據了銷售總量排行榜上的頭把交椅;恆大地產則以銷售額692.6億元、銷售面積1045.8萬平方米的成績,獲得全國最高的年度目標完成率98.9%;保利地產、中海地產分別以96.95%、92.73%的完成率成為第二、三名。不難看出,如萬科、恆大、中海等都是產品線長、回籠資金較快的企業。
處於逆境中的宋衛平依然堅持理想主義的不降價之路,就在高端樓盤紛紛降價之時,宋衛平卻表示降價對老業主有失公平,「房價大幅下降,那麼,那些受益於改革開放而先富起來的人,他們的資產會縮水多少?由於退房潮引發的業主鬧事,固然於法於理是不對的,但將心比心,我們是否應給予情感上的理解呢?」
也許宋衛平考慮到降價後有損品牌,也許考慮到降價後將失去忠誠的老客戶,總而言之,到目前為止綠城並沒有降價行動。宋衛平曾經公布過三條過關之路:首先,努力做銷售,把房子賣出去;第二,騰挪掉幾個項目;最後,如果前面的手段都不奏效,那就直接把價格降到底,所有的房子都賣完,以後就不再做房地產了。在上述考慮中,降價是最後的手段,也是宋衛平退出地產界的前兆。
綠城並非無路可走,宋衛平之所以不降價,是因為有項目可以運作,這位圍棋高手懂得提前布局。如果浙江民企團購成功,綠城不必明確降價。另有分析人士表示,綠城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企業,而是一個複雜的債務和利益共同體。在多年的發展中,綠城周圍有一大批合作或者聯營公司,主要由資本雄厚的浙江民營財團、大型國企和央企組成,合作者包括浙江西子集團、海爾集團、浙江鐵路投資集團、浙江日報集團、海航集團等。綠城在項目中的股份轉給合作者可以解決綠城的燃眉之急。
孫宏斌一度倒下,是因為過於激進兼出言不遜激怒了業內大佬,而宋衛平既有品牌,也有項目利益共同體,更有理想主義的口碑,出於市場理念,商人群體不會對綠城困境視若無睹;由於是利益共同體,相關集團也不會視若無睹。
可以肯定的是,宋衛平一旦倒下,杭州房地產不可能維持在高位,杭州作為房地產熱土的標誌城市,從此褪色。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葉檀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