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通脹壓力恐長期化

自7月份CPI數據高達6.5%,創出2008年7月以來的新高至今,仍看不到通脹見頂的跡象。無論是PPI等先行指標的居高不下,還是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似乎預示著本次通脹週期難以結束。

此前很多分析人士預期,由於翹尾因素和農產品價格回調,或會讓7月CPI回落,但是更多的因素,已使得通脹進入了長期化狀態,分析員們的預期只能成為錯覺。短短一年多時間,CPI數據快速的躥升也說明,這一趨勢愈發明顯。

此輪通脹,分析起來無外乎四大因素的交相複合:信貸投放的高增長,貨幣超發成為常態;食品價格受天氣和炒作因素影響上漲;服務業因人力成本和地租上漲出現通脹;生產要素價格改革帶來的能源、資源和公共費用價格的上漲。

前兩者本來屬於推動物價的短期性因素,通過及時有效的貨幣緊縮、優化農產品供求結構,一定程度上能化解通脹壓力的長期化。不過,由於貨幣緊縮的遲緩和治理農產品價格的舍本逐末,這兩個因素漸漸成為推升通脹的直接而長期性的因素。

後面兩者則一直就是長期性因素。隨著人口紅利期窗口的關閉,房價居高不下,服務業通脹理所當然,現在不過是剛剛呈現苗頭,彌補過往低廉的服務業薪資和利潤水平而已。生產要素改革更是還未真正啟動,這些年來,迫於通脹失控的擔憂,從來未敢放開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改革。當前,以能源、電力、勞動者工資等為主體的要素價格,都還沒有按照市場化的方式定價,人為壓低要素價格普遍存在。但這一過程只是時間問題,最終一定必須推進一系列的要素價格改革。而這些都是造成通脹壓力的長期性因素。

如此一來,本輪通脹就成為短期因素和長期因素交相複合型的產物,而且還伴隨著短期因素長期化,長期因素加固的新特徵,所以,通脹形勢仍十分嚴峻。如果不考慮經濟週期性回落和流動性的寬緊切換,單單考慮人口紅利的消失和要素價格改革,在未來三五年內,中國的平均通脹率極有可能會從過往十年的2%到3%,上升到4%到5%。

對於普通民眾而言,如果收入增速能夠和通脹、GDP增速保持同步,那麼高通脹也沒那麼可怕。當前的現實是,我們的名義GDP動輒兩位數高增長,負利率更是日趨嚴重,同時房價泡沫難除,如此環境,民眾生存自然倍感焦慮。在「十二五」規劃中,要求居民收入增長要與GDP同步,可是事實還遠未實現這一美好願望。

今年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1元,僅僅維持著13.2%的名義增長,而與之對應的是GDP半年20萬億,稅收5萬億,分別保持著18.3%和29.6%的名義增長,GDP的實際增速也有9.6%。在「十二五」開局之年的上半年,包含著政治任務的收入增長計畫,就相差這麼多,可以想見接下來完成實現收入增長的困難何其艱鉅。

除保證收入至少和GDP增速同步,更為重要的是將長期化的通脹壓力消之於無形。

首先,當務之急是嚴控新增貸款規模,將廣義貨幣M2增速控制在和GDP增速差不多的位置。本專欄此前已經論述過多次。

其次,通過提升基準利率,將貨幣環境正常化,才能真正打擊房地產泡沫,將地租型通脹降下來,同時切斷「資產泡沫-CPI通脹」的邏輯鏈條。否則,治理通脹很難有明顯效果。

最後,推進農村經濟改革和生產要素改革仍然是解決通脹問題的根本。防止農產品價格繼續飆漲,治本之策是加快農村經濟的振興,加快農田水利建設。只有農村經濟欣欣向榮,農產品價格才可能真正穩定。而生產要素價格的長期行政管制,只會帶來市場畸形,價格信號失靈。雖然短期內似乎摁住了通脹,卻成了通脹長期化趨勢的罪魁。

過去兩年,相關政策的滯後,加上通脹治理過於依賴行政手段,造成了今日通脹形勢愈發嚴峻的局面。如果此時還不能痛下重拳,仍任由貨幣氾濫,通脹壓力可能會愈演愈烈,將來的後果和治理成本將遠超現在。

本文留言

作者倪金節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