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越來越瞎搞」的中國房調 (圖)

 2010-11-13 13:4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微博如今發燒於神州大地,我也難以抵禦其誘惑,在新浪註冊了「圍脖」,並通過它找到了許多老朋友,也結識了許多新朋友,包括《中國青年報》青年評論員曹林。

11月10日,曹林發一圍脖:「估計這是假新聞,如果是真的,那就來越瞎搞了:重慶晚報,記者昨日從有關渠道獲悉,為防房價大幅上漲,有關部委正著手制定相關辦法。據該辦法,價格主管部門將可對房價進行直接行政調控。該辦法核心內容包括:當房價出現較大幅度上漲時,經省政府同意,省級物價部門有權直接出手限制商品房銷售價格。」

我立即跟評:「不像是假新聞啊,今天財經網也報導了」,並給了他鏈接。《財經網》引述的是《證券時報》的報導,應該不是假新聞。如果是真事,那發燒熱度不亞於微博的中國房產調控,就確如曹林所言,是「越來越瞎搞了」。

今年「十·一」前後,中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房產調控措施,包括限購令、限外令(即外地人不得在本地買房),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房調「組合拳」;後來又有傳言說,為了打壓房價,有關部門還在考慮開徵房產稅;如今,物價部門也要摻和進來,直接出手限制房價了。從限購、限外,到徵稅,再到限價,看來有關部門真的打算「動真格」了,但不知這些衙門是真的糊塗,還是假裝糊塗,因為所有這些措施都是治標不治本。

限價房(網上戲稱為「政府定價房」)是否有退回計畫經濟之嫌,這裡暫且不談,問題在於,用「直接」的行政限價手段管制房價是否有效?是否真的能夠控制住本屬市場供需升降範疇內的房價?中國高房價背後的動力是高需求,政府不通過經濟手段鼓勵開發商增加商品房供給,又不大規模興建廉租房以降低民眾對商品房的需求,反而試圖通過行政手段壓低商品房的市場價格,豈非推高需求?

再深究一層,中國高房價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的天價土地出讓金,政府不去降低地價,卻讓物價侷限制商品房的市場價,豈非舍本逐末?

至於據稱正在緊鑼密鼓制定的房產稅,更是荒唐,如果需求不降,供給不增,加稅的後果便如限價一樣,最終只會進一步提升房價。政府已經通過土地轉讓金、契稅、物業增值稅等等稅費掙得盆滿缽滿,如今又要在討論不公開、決策無公決的情況下再次推出一項新稅種,豈非與民爭利?

新浪微博上反對開徵房產稅的意見也很多。還是那個曹林,在其微博上這樣寫道:「一個奮鬥了一輩子的人好不容易改善了自己的住房,舉全家之力將30平方米的房子換成了100平方米,政府已經通過天價土地出讓金從他身上撈了一筆,再以房產稅撈他一筆,那麼毫無疑問,這種稅就是惡稅。」

政府直接出手用行政手段限制商品房的市場價,對此選擇,一位中國經濟學家有個著名的比喻:如果說房價如一池水中之皮球、政府行政干預如硬往水中壓球之手,那麼只要球不撒氣,結果肯定就是手鬆球彈,而且壓力越大,彈得越高,除非政府抽乾池中之水——即廢除市場經濟。

當然,市場經濟也有人道與非人道之別。人道市場經濟,又稱「福利資本主義」,絕對不是一個任由價格規律肆虐、任由「富人樓百套、窮人宿大街」的弱肉強食的社會。在市場經濟中,房屋具有兩種屬性:一是居住的功能屬性,二是買賣的商品屬性,人道市場經濟中的政府,通常是尊重房屋的這兩種屬性,對商品房和福利房採取不同的干預措施:一方面興建廉租房,讓低收入階層租住政府補貼租金的福利房;另一方面對商品房價格的升降基本上「無為而治」,最多以利率升降來間接干預,或用其它經濟槓桿促使商業銀行「限貸」,從而間接調控房價,而絕對不會採取「限購」、「限外」、「限價」等直接壓低房價的行政干預手段,一言以蔽之,福利房歸政府管理,商品房歸市場調節。

面對天價樓市,中國政府是否就無能為力呢?非也;但其房調措施不應該是用「看得見的手」去商品房市場限購、限外、徵稅、限價,而是應該把「看得見的手」伸向商品房買賣市場之外那些最需要出「手」的領域,而且要多「手」出擊:一「手」大幅壓低土地出讓金,一「手」全力打擊不法開發商,一「手」善用利率等宏觀調控措施,一「手」大力興建廉租房。

注意,我上面說的是廉租房,而不是廉賣房(即中國人所說的「經濟適用房」)。中國的經濟適用房自實行以來弊病甚多,實際上形成了兩塊價格相差很大的市場,就像中國改革開放早期的價格雙軌制,為腐敗的盛行造成了巨大的空間。所以,中國經常傳出經濟適用房房主開著寶馬車出入、某某高官的老婆懷揣幾套經濟適用房鑰匙的故事,而廉租房就不同,即使審核租戶資格的過程不公正、不透明,富豪、貪官或其親友也不太可能花自己的錢,租幾套永遠不太可能獲得產權的廉租房。

中國自從實行房改以來,決策者一直在不同利益集團的方向截然不同的呼籲聲中心情糾結、行動彷徨:打壓房價吧,不僅有房階層叫苦連天,而且房價大跌也會拖累經濟;不打壓房價吧,不僅無房階層呼天喊地,而且中國可能會因為「居者無其屋」造成社會動盪,對決策者來說,似乎中國樓市的問題就是一個死結。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中國政府參考借鑒成熟市場經濟體的做法,根據房屋的兩種屬性,把房屋分成商品產權房和福利租賃房兩大塊,採取不同的手段去調控,一方面「房主擁其屋」,另一方面「房客租其屋」,也許決策者就能走出中國樓市的怪圈。

此文正要收筆之時,我又看到了鳳凰衛視11月11日財經節目的最新報導:為了對抗通貨膨脹,重慶中產階層紛紛買房保值;浙江二、三線城市規定憑票買房,導致一張購房券已經炒到五十萬元人民幣。

這條消息不僅凸現了中國人購房需求的強勁,而且驗證了「限購」、「限價」等行政房調手段的無效:如果需求不降,限制措施(購房券)本身也會成為「緊俏商品」!

我把這一消息發到了微博上。不久,便收到了一位博友的帶著四個感嘆號的跟評:「額,抓緊買房,刷爆所有信用卡也要買房!!!!」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金融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