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根據實踐經驗提出了適合我們人體特徵的膳食結構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中益氣"。中華民族從古至今一直是把米飯以及麵食作為必要的食物,一個民族的飲食生理習慣和營養吸收規律,不是一兩代人就能輕易地將它改變過來的,它需要經歷上萬年的生命演變的過程從而形成的。
米飯以及麵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它是既經濟又能直接轉化的熱量營養。首先,從人體的物質結構來說,人體以及身上的器官99%是由水組成的,碳水化合物正是我們身體所需的主要"基礎原料"。其次,從消化學的角度來說,在合理的飲食中,一天人所需要的總熱能的50%至60%來自於碳水化合物。米飯以及麵食同菜中的大魚大肉相比,要容易消化得多,飯也有著其他營養成分不可代替的必需性。
有些人認為,多吃蔬菜不是壞事,但是蔬菜是"吃"油的,許多蔬菜是用過多的烹調油炒成的,這樣吃下去,就容易得高血壓、心血管病和肥胖病。所以,根據東方人的體質,我們要達到的共識是,在日常膳食選擇食物米飯、蔬菜、葷菜和水果時,我們要重視主食與副食合理地搭配,葷菜和素菜(蔬菜)合理搭配,主食要佔絕對的比重。
傳統飲食文化中通常所說的"淡泊甘蔬糗",蔬糗就是與"甘肥"相對的素食。這種膳食習慣的確有利於中老年人健康長壽,但不可千篇一律,當作是一成不變的膳食玉律。譬如胃中攝入過多的纖維蔬菜物質,這些東西很佔地方。大量的食物使小腸擴張,致使許多人影響食慾。膳食中吃進過多的流體,也會使在吃充足的固體食品之前出現胃填滿現象。食品本身含水量很高的也出現類似情況,像果子凍、甜點心或色拉、稀湯和燉菜以及各種蔬菜就是如此。
"食必有綠",關鍵是在把握膳食平衡的前提下,多吃素食,多吃蔬菜。此外,還要看每個人所處的生長階段。青少年正在長身體和骨骼階段,活動量也大,主副食搭配、葷素搭配比例要符合其年齡特點;老年人的主副食搭配、葷素搭配的比例也要不同於青少年。
請切記:主食與副食合理搭配,葷菜和素菜(蔬菜)合理搭配,主食要佔絕對的比重----這是最適合我們的膳食結構。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最適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