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為學界「混混兒」畫像

 2001-11-19 22:5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嚴重染上學術腐敗之風的人因把做人的道德丟盡而令人憎恨。學界「混混兒」雖不至於此,但讓他們在學術界裡「混混兒」下去,玷污了學術的聖潔不說,對他們自己的學術發展也不是什麼好事。看來有必要將學術「混混兒」的面目「曝光」於世,幫他們改掉「混混兒」惡習,喚起他們心底可能尚存的學術良知,潛下心來做點真學問。

沒有明確而相對穩定的具體研究方向是學界「混混兒」一大特徵。當你問有教授、副教授之類職稱頭銜的人是研究什麼的,有人會空泛地把「經濟」、「文化」這類大科學範疇的詞彙搪塞給你;如果你對此感到疑惑,再深究他的具體研究內容,他會對你吭吭哧哧含糊其辭,那麼你遇到的很可能就是你需要見識見識的學界「混混兒」。何以這樣說?我想有一句英文可謂絕妙的回答:To study everything is to study of nothing(什麼都研究等於什麼也沒研究)。

只會用天馬行空的「引語」是學界「混混兒」的另一大特徵。如果一篇文章中充斥著「心理學家認為……」、「社會學家說……」、「西方學者認為……」一類的「引語」,那麼該文作者十有八九是個學界「混混兒」。因為任何學術觀點、證據、結論都是由一個個有名有姓的心理學家或社會學家或西方某國的某個學者在某年某月的某學術刊物上發布出來的,而且即使在同一個領域,這個學問家和那個學問家也不會說完全同樣的話,不可能持有只是一種聲音的「大一統」觀點。想必「混混兒」不曾讀過具體學問家的具體著作,只是遠遠地向學問家們望去,便捕風捉影,道聽途說,如此濫竽充數,混雜在學界。

沒有學術同行,閉門造車是學界「混混兒」的又一大特徵。倘若你問一篇論文的作者,在他之前有誰研究過他所做的課題,他說「不知道」;如果再問他世界上現在都有哪些人在研究他的課題,他還說「不知道」;如果問他網際網路上有沒有課題相關材料,他又是一個「不知道」;如果順著他的文章看到結尾,見不到參考文獻,或者參考文獻只是論文形式要求上不得已的擺設,並不是行文中所指。如此,你不用遲疑,站在你面前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學界「混混兒」。因為論文的靈魂在於理論創新,在於和同一研究領域中的別人不同。不知道人家在做什麼,不參考別人已經和正在做的,又怎麼能做到和別人不同呢?做不到,或者說證明不了自己和別人不同,怎麼會有創新呢?文章不創新,又怎麼會有靈魂呢?如此這般,沒有學術靈魂的人在學術界裡也只能是「混」了。

學界出現「混混兒」原因何在?追求學術空靈的職稱;評選和刊發論文不遵從學術規範;把學術活動當成福利、創收的渠道,恐怕是「混混兒」得以混下去的客觀原因;而沈迷於功利,缺乏科學研究的專門訓練和專注的科學研究精神,則是「混混兒」混跡學界的主觀原因。學術得以規範,心靈得以淨化之日,便是「混混兒」在學界無法再混之時。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