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经》是一部寓意深刻、济世劝善的良书。(图片来源:看中国合成)
《忍经》为元朝人吴亮所著。元成宗大德十年丙午(公元1306年),杭州人吴亮汇集历代名人有关“忍”的言论和历史上隐忍谦让、忠厚宽恕的人物、事例汇编而成《忍经》一书。《忍经》是一部寓意深刻、济世劝好的良书。
《忍经》中有近百个故事,是历史上真实人物关于“忍”的实例。本篇笔者为读者介绍《忍经》中关于赵抃的故事。
赵抃,字阅道,号知非子,北宋时期名臣。至和元年,赵抃授殿中侍御史。宋英宗即位后,赵抃除天章阁待制、河北道都转运使,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知府。宋神宗即位后,赵抃担任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元丰二年,赵抃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赵抃逝世,追赠少师,谥号“清献”。后人多称赵抃为赵清献。
赵抃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
【原文】还居不追直——赵清献公家三衢,所居甚隘,弟侄欲悦公意者,厚以直易邻翁之居,以广公第。公闻不乐,曰:“吾与此翁三世为邻矣,忍弃之乎?”命亟还公居而不追其直。此皆人情之所难也。
清献公赵抃家住在三条大路交界的地方,住的房屋很拥挤,他的侄子们为了让他高兴,用很高的价钱买下了邻屋一位老人的房子,用来扩建赵家的住宅。赵抃听到这件事情后很不高兴,说:“我和这位老人三代都是邻居,怎么忍心抛弃他呢?”于是命令侄子立即把房子还给老人,却不追要买房子的钱。从情理上来说,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赵抃的事迹主要见于《宋史・列传第七十五》。赵抃以“铁面御史”的美誉加载青史。赵抃在朝为官,弹劾权贵,刚直无私,人称“铁面御史”。他历事三帝、为政四十五年、官至副相、五任御史。
赵抃曾任武安军节度推官。当时,有人在大赦前伪造公章,在大赦后使用,执法人员认为他该死,赵抃说:“大赦前没有使用,大赦后没有制造,不该死。”终使罪犯免于一死。
赵抃在任殿中侍御史的时期,弹劾不避权贵佞幸,美誉雀起,京师称之为“铁面御史”。他极力要求朝廷区分君子、小人。他认为:“小人虽然过失小,也应努力清除;君子不幸犯了过失,却应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行。”
赵抃曾任益州转运使。蜀地地远民穷,官吏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州郡公然互相行贿。赵抃以身作则,蜀地风气为之一变。穷城小镇,百姓有的一生没见过朝廷命官,而赵抃的足迹无所不至,父老乡亲大感欣慰,奸猾的官吏不得不悚惧服从。
赵抃后任虔州知州。虔州一向难治,赵抃为政严厉而不苛刻,将政令下达给各县令,层层监督,人自为治。各县令都愿意尽其力,监狱为之一空。岭外官员去世后,多半无法归葬,赵抃造船百只,告诫各郡说:“官宦人家有无法回家的,我都帮助。”于是来求助的人接踵而至,赵抃都给他们船只、盘缠。
成都因为戍卒困扰,赵抃以大学士身份再任成都。到成都后,赵抃的政令相较上次更宽简。有个卒长站在堂下,赵抃喊他说:“我同你年岁相当,我单身匹马入蜀,为天子镇抚一方。你也应清廉谨慎威严地统率士卒,等戍期满,分得些余财回家,替妻儿考虑,岂不好?”人们欣喜地奔走相告,不敢再为恶,蜀郡一片升平景象。茂州少数民族在边境抢掠后,害怕官府讨伐,请求投降,就绑了一个奴隶,想杀死后取血为盟。赵抃让他们改用牲口,放了奴隶,大家都欣然听令。
赵抃后来请求辞职回乡,改任越州知州。吴越地区闹饥荒,人口死亡过半。赵抃奋力救荒,治病救人,掩埋死者,使生者得以保全。让老百姓修城,以使他们得到餬口钱。
赵抃与杭州极有渊源,曾三度治杭。赵抃治杭除了救灾,还留下了几项惠民的遗迹,至今影响深远。其一是超山海云洞石刻,其二是重修钱王祠。
赵抃任崇安知县时,主持兴修了一条二十余里长的河渠,引城西河水入城,解决城内的生活、运输、消防等用水,再把城内的水引到城南灌溉农田。
赵抃忠厚淳朴,善良温和,喜怒不形于色。平生不治家产,不养歌伎,帮兄弟之女十余人、其他孤女二十余人办嫁妆,其他抚恤孤寡贫寒之事,不可胜数。白天所做之事,晚上必然服饰庄重地烧香,告诉上天,凡是不能对天说的事就不做。从政时,因地制宜,不同情况不同政策,在虔州和成都的政绩,尤其为世人称道。神宗以后每次训导这二郡的继任,都要把赵抃作为楷模。
赵抃晚年修行炼道,颇有心得,临死与儿子赵屼诀别时,说话仍有条有理,安然去世。宰相韩琦曾称道说:“赵抃真是世人表率,我也赶不上。”
《宋史》赞曰:“抃所至善治,民思不忘,犹古遗爱”。
大文豪苏东坡赞赵抃曰:“是非明辨,而赏罚必信,故士居其官者少妄,而天子穆然无为,坐视其成,奸宄消亡,而忠良全安。此则清献公与其僚之功也。”
(待续)
責任编辑: 申思茗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