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正刮台风。台北朋友说,到时你打我手机可能会不通,不是我不开手机。我说,我明白,香港都会发生这样的事。
手机是很多现代人生活的|必备品
10多天前,香港挂8号风球,全香港的手机揽路大塞车。台风成了突如其来的召集人,成千上万的人,同一时间打电话,父母打给子女,情人打给情人,朋友打给朋友,上司打给下属,关爱的情感全堵塞在电讯网络中,连短信也发不出去。
此时,你心中一阵茫然,你根本无法知道如何才能找到你想找的那个人,连他家里和工作地的座机电话号码都不知道。你这才惊觉,原来你和他的联络,这么多年来只是依赖一个手机,外加一个电子邮件地址,你根本不知道他家在哪儿,他工作地在哪儿。
往前8个月,即2006年12月底,台湾南部地区强烈地震,国际海底电缆遭受严重破坏,中国大陆地区、美洲地区、东南亚的对外通信及数据网络遭受严重损害。在这场灾难中,网民度过无法上网的一段日子。网断了,焦虑中这才发现与世界如此紧密。没有了互联网,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多了,不能上网,在家一起聊天的时间显然也多了,不少人终于给自己的心灵放了一次"长假"。网络中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工作不便,娱乐不便,沟通不便,说白了,是被迫摒弃于信息社会之外的不便。但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没有大影响,这些"不便"一旦长期存在,习惯了,人们也依旧过日子。
对手机说“No”
当代人没法与外界割断联系。互联网、手机是人们主要沟通工具。以手机为例,这年头没手机的人少之又少,他们或自闭在通讯不发达网络无法覆盖的乡村人家,或没有消费能力的低收入家庭,或对手机保护不了的人,如七、八岁以下的儿童。当今中国,没有老婆的多,没有手机的少,没有耳朵会让人们同情,没有手机的却会让人觉得不解。当号称"第四媒体"的网络、"第五媒体"的手机迅速改变人们生活时,大都市出现这样一群人:受过良好教育、生活富足,却拒绝使用手机、网络等当代通讯工具,他们被称为"拒电族"。当越来越多的人折服于网络、手机的魅力时,这些人却对高科技通讯手段说"不"。" 拒电族"各有不同,有人拒绝使用手机,有人回避电子邮件,有人从不上网,有人干脆不用计算机,更有甚者,以上几样统统不沾边。
当人们不想与外界过多联系时,"拒电族"的行为成了一种时尚,他们以"不联络"为生活信条。"拒电族"不用高科技产品,并非因为经济、年龄和教育因素,而是他们有意识抗拒某些东西。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所有高科技产品,而是只用他们觉得必须用的东西。人们的生活正被无边无际的信息淹没,信息就像看不见的液体,无孔不入地渗入生活的每个角落,而他们正尽力控制它渗入的流量。手机、互联网等媒介究竟带来什么?他们令人际沟通更方便,却也缩小了私人空间。过于依赖他们,对多数人而言,过多联系是一种不能忍受的负担。
爱恨交加
对网络、对手机这些东西,人们真是又爱又恨。上海友人邱峰就是圈中人都知道的"拒电族"。他说他的同族正在越来越多。他从不上网,不过,他有手机。最初用手机时,总是时不时查看手机里有没有新的短信,变得神经兮兮的。"真有这个必要吗?其实,我从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紧急的事。 "他说。手机越来越普遍,他却嫌它越来越骚扰自己的生活。2年前,他回老家休假,将手机关了一个月,很享受没有手机的日子。从老家回来后,手机一直没有再长时期开过。别人很难联系到他,除非他主动开手机打电话给别人。
他说:"有手机的时候,应酬太多,很少能回家吃晚饭。朋友、同事常常搞突然袭击,打手机约去吃饭。没有了手机,找我就不那么方便了,更没有人搞突然袭击了。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没有手机而失去联系的。手机才出现几年,难道以前的人没手机就不能活了?当我将手机号码告诉别人,我就有种说不清的感觉,似乎将木偶的牵绳交到对方手里。"
有"拒电族"称,最初是嘴巴、耳朵和手支配手机,渐渐地变成手机支配嘴巴、耳朵和手。许多人只要某天忘记随身带手机,就会颇为失落,总觉得生活中少了什么,相当不自在,那情形仿如丧失了朋友,丧失了话语权,甚至是与世隔绝。有人称之为"手机强迫症"。在这个年代,有了手机,有了互联网,要与他人密切联系非常简单。但你可以选择与众不同的生活,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有人说,"拒电族"是智者。智者的简单,并非因为贫乏或缺少内容,而是繁华过后的一种觉醒,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拒电族"不是抛弃物质需求而自封为"精神贵族"的自恋。"拒电族"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从容不迫,是一种彻悟的安详,是一种对人生的高度自信,是一种清醒的期待,是一种富得充实而穷得快乐的写照,是一种让人生充满快乐的社会文化生态。你赞不赞同如此评判,愿不愿赶时尚而加入"拒电族",当然只在于你自己。
来源:手机是很多现代人生活的|必备品
10多天前,香港挂8号风球,全香港的手机揽路大塞车。台风成了突如其来的召集人,成千上万的人,同一时间打电话,父母打给子女,情人打给情人,朋友打给朋友,上司打给下属,关爱的情感全堵塞在电讯网络中,连短信也发不出去。
此时,你心中一阵茫然,你根本无法知道如何才能找到你想找的那个人,连他家里和工作地的座机电话号码都不知道。你这才惊觉,原来你和他的联络,这么多年来只是依赖一个手机,外加一个电子邮件地址,你根本不知道他家在哪儿,他工作地在哪儿。
往前8个月,即2006年12月底,台湾南部地区强烈地震,国际海底电缆遭受严重破坏,中国大陆地区、美洲地区、东南亚的对外通信及数据网络遭受严重损害。在这场灾难中,网民度过无法上网的一段日子。网断了,焦虑中这才发现与世界如此紧密。没有了互联网,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多了,不能上网,在家一起聊天的时间显然也多了,不少人终于给自己的心灵放了一次"长假"。网络中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工作不便,娱乐不便,沟通不便,说白了,是被迫摒弃于信息社会之外的不便。但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没有大影响,这些"不便"一旦长期存在,习惯了,人们也依旧过日子。
对手机说“No”
当代人没法与外界割断联系。互联网、手机是人们主要沟通工具。以手机为例,这年头没手机的人少之又少,他们或自闭在通讯不发达网络无法覆盖的乡村人家,或没有消费能力的低收入家庭,或对手机保护不了的人,如七、八岁以下的儿童。当今中国,没有老婆的多,没有手机的少,没有耳朵会让人们同情,没有手机的却会让人觉得不解。当号称"第四媒体"的网络、"第五媒体"的手机迅速改变人们生活时,大都市出现这样一群人:受过良好教育、生活富足,却拒绝使用手机、网络等当代通讯工具,他们被称为"拒电族"。当越来越多的人折服于网络、手机的魅力时,这些人却对高科技通讯手段说"不"。" 拒电族"各有不同,有人拒绝使用手机,有人回避电子邮件,有人从不上网,有人干脆不用计算机,更有甚者,以上几样统统不沾边。
当人们不想与外界过多联系时,"拒电族"的行为成了一种时尚,他们以"不联络"为生活信条。"拒电族"不用高科技产品,并非因为经济、年龄和教育因素,而是他们有意识抗拒某些东西。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所有高科技产品,而是只用他们觉得必须用的东西。人们的生活正被无边无际的信息淹没,信息就像看不见的液体,无孔不入地渗入生活的每个角落,而他们正尽力控制它渗入的流量。手机、互联网等媒介究竟带来什么?他们令人际沟通更方便,却也缩小了私人空间。过于依赖他们,对多数人而言,过多联系是一种不能忍受的负担。
爱恨交加
对网络、对手机这些东西,人们真是又爱又恨。上海友人邱峰就是圈中人都知道的"拒电族"。他说他的同族正在越来越多。他从不上网,不过,他有手机。最初用手机时,总是时不时查看手机里有没有新的短信,变得神经兮兮的。"真有这个必要吗?其实,我从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紧急的事。 "他说。手机越来越普遍,他却嫌它越来越骚扰自己的生活。2年前,他回老家休假,将手机关了一个月,很享受没有手机的日子。从老家回来后,手机一直没有再长时期开过。别人很难联系到他,除非他主动开手机打电话给别人。
他说:"有手机的时候,应酬太多,很少能回家吃晚饭。朋友、同事常常搞突然袭击,打手机约去吃饭。没有了手机,找我就不那么方便了,更没有人搞突然袭击了。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没有手机而失去联系的。手机才出现几年,难道以前的人没手机就不能活了?当我将手机号码告诉别人,我就有种说不清的感觉,似乎将木偶的牵绳交到对方手里。"
有"拒电族"称,最初是嘴巴、耳朵和手支配手机,渐渐地变成手机支配嘴巴、耳朵和手。许多人只要某天忘记随身带手机,就会颇为失落,总觉得生活中少了什么,相当不自在,那情形仿如丧失了朋友,丧失了话语权,甚至是与世隔绝。有人称之为"手机强迫症"。在这个年代,有了手机,有了互联网,要与他人密切联系非常简单。但你可以选择与众不同的生活,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有人说,"拒电族"是智者。智者的简单,并非因为贫乏或缺少内容,而是繁华过后的一种觉醒,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拒电族"不是抛弃物质需求而自封为"精神贵族"的自恋。"拒电族"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从容不迫,是一种彻悟的安详,是一种对人生的高度自信,是一种清醒的期待,是一种富得充实而穷得快乐的写照,是一种让人生充满快乐的社会文化生态。你赞不赞同如此评判,愿不愿赶时尚而加入"拒电族",当然只在于你自己。
- 关键字搜索:
- 透视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