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暑、大暑到立秋,是全年最熱的時期,稱為「三伏天」。
小暑位列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是夏天的第四個節氣,每年大約在7月6日至8日之間到來。小暑之名,源自於古人認為小暑期間,尚且不是一年中最熱之際。2024年的小暑是7月6日到,屆時太陽將運行至黃道上的105度。小暑一到,預示盛夏時節就要正式開始了,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將面臨炎夏的「大熱」天氣,江淮流域的「梅雨」季節則要結束了。
關於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載:「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這段話說明高溫要開始發揮威力,預備要步入最熱時刻。
根據歷代統計,從小暑到大暑,再到立秋,這三個節氣期間恰恰是一整年最熱的時候,也就是所謂的「三伏天」。今年的三伏天是從7月15日到8月23日。
古曰:「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意指陰氣受到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致使地面顯得異常炎熱。
小暑的諺語
「小暑驚東風,大暑驚紅霞」:小暑到大暑的這一段期間屬於颱風季,若小暑時期吹東風,大暑時期的傍晚出現滿天紅霞,均屬於颱風將至的徵兆。
「小暑小禾黃」:稻作在小暑這個時節會逐漸轉變為成熟的黃色。在此期間亦是絲瓜、苦瓜、黃瓜、冬瓜的盛產期。
「小暑過,一日熱三分」:小暑到來之後,天氣將會一天比一天還要炎熱。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到來後,正逢「三伏天」的頭伏熱浪襲來,小暑之後的天氣將會變得越來越潮濕、悶熱。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古人認為小暑不能代表全年最炎熱的時節,因為緊接著到來的大暑,才是代表一年中最為炎熱的氣候將至的節氣。從大暑到的這一天開始,最熱時候馬上就要到了。
小暑過後,天氣將會變得越來越潮濕、悶熱。
小暑的習俗
一、曬物件
相傳古時皇帝會在黃曆六月六日「曬龍袍」,民間亦選擇在這一天從屋內拿出衣服、棉被、書籍、圖畫等東西來進行曝曬。古人希望透過強烈的日照除去因為梅雨季節而存在於物件上的濕氣,藉此防止黴菌滋生,保持衛生。
二、吃芒果
民間流傳一俗諺:「小暑吃芒果」。小暑正是芒果的盛產期,芒果香甜可口、營養多汁,可謂是夏天的代表性水果。可是,有不少長輩會提醒說,芒果很毒,因此切勿吃過多的芒果。其實,就中醫角度來說,芒果確實屬於「濕毒」水果,容易導致皮膚出現發癢、紅腫、疹子等過敏反應,因此專家建議民眾在吃芒果時,盡量不要去接觸果皮,同時理應適量食用,切勿一口氣享用過多芒果。
三、吃藕
由於天氣炎熱,人們在夏天往往會吃得較為清淡,而民間就廣泛流傳「小暑吃藕」這一傳統習俗。
古人認為蓮藕具有養血、清熱等功效,很適合在炎熱夏天期間食用。因此,部分地區存在小暑吃藕這一習俗。況且藕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多項維生素,如若平日裡將鮮藕用小火煨爛,切片之後再加入適量蜂蜜食用,助於安神入睡。
四、食新
除了吃藕,民間還保留「食新」這一傳統習俗,也就是在小暑到來後,去品嘗新米。屆時民眾會使用新收穫的稻米做飯,進而去祭祀祖先與「五穀大神」,同時會品嘗新酒。
五、吃黃鱔
民間有一老話:「小暑黃鱔賽人蔘。」根據冬病夏補之說,小暑期間最適合吃黃鱔,而夏天正是鱔魚最美味滋補的時節。
性溫味甘的黃鱔生於水岸泥窟中,食用它能獲得補中益氣、除風濕,增強筋骨、補肝脾等功效。
小暑時節,最忌諱喝水少。(以上圖片來源皆為Pexels)
小暑的禁忌
一、忌洗冷水澡
雖然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但卻最忌諱洗冷水澡。
即使冷水洗浴能清涼、消暑,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炎熱的夏季氣候已經導致人體汗孔處於開泄狀態,若再使用冷水洗澡,寒氣很容易會侵入身體,致使陽氣暗損,最終恐疾病上身。
二、忌喝水少
小暑期間,最忌諱喝水少。
因為小暑到來前後,氣溫攀升,人體在此期間很容易缺失水分。因此專家建議平日要多喝水,切勿等到口渴才喝水,特別是突然感覺口乾舌燥,就是代表你的身體正處於極度缺水的狀態。所以,我們平時就要養成多喝水的好習慣。若人體缺水,是會因為新陳代謝紊亂而出現身體問題的。
三、忌飲食不清淡
小暑是多雨、高溫的季節,亦是消化道疾病的高發季節。因此小暑節氣,最忌諱在飲食上不清淡。
飲食方面,無論古今,專家均倡導要多吃清淡、營養的食物,並建議在小暑期間多食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苡仁等食材熬煮的湯或粥,還可多吃一些絲瓜、冬瓜、黃瓜、西瓜等蔬果。
四、冷氣不宜開太強
雖然大家喜歡在天氣炎熱的小暑時節開冷氣降溫,但必須要注意室內外的冷熱溫差。因為溫差過大,恐引發頭暈、身體不適。
此外,小暑時節的高溫,除了令人容易中暑,亦是爆發冠心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季節。為此,醫師蘇玟提醒民眾要多補充水分,避免血液太過濃稠,造成血栓中風,民眾還能透過拍打方式來活絡心經與心包經。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