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李士達的〈寒林鍾馗〉(局部圖)。這幅畫是在畫鍾馗戴笠騎牛,隨侍鬼役四名。(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端午時節,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前掛艾草用來驅邪避災。不過,除了艾草之外,在中國流傳的民間習俗中,鍾馗畫像也是一項伏魔驅邪的利器。只是,鍾馗究竟是何許人也?如何成為了驅邪伏魔的代表?又為何會跟端午節產生聯繫呢?
其實,端午節跟鍾馗的關係,理應跟端午節的特點——正值步入夏天,氣溫升高且滋生蚊蟲有關。由於過去在這時節曾爆發瘟疫、疾病等駭人狀況,進而衍伸出大大小小的驅除邪祟的習俗,像在家門口懸掛艾草與菖蒲、飲用雄黃酒來「殺百毒」均是辦法之一,其中亦包括掛出鍾馗畫像來驅趕妖魔鬼怪,有的地區甚至會舉行「跳鍾馗」儀式來除邪驅煞。
不知你是否覺得奇怪,鍾馗到底是多麼厲害的一號人物,為什麼大家都拿他的畫像來驅邪伏魔呢?
貌醜遭嫌憤而自刎 鍾馗受封「伏魔元帥」
文武雙全的鍾馗,是唐德宗年間人,曾赴長安參加殿試,當時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韓愈,副考官為陸贄。這兩位才華橫溢的文人在閱讀了鍾馗的答卷後,為之驚艷,讚不絕口,進而決定欽點鍾馗為狀元。
可惜的是,雖然鍾馗腹笥甚廣,卻長了一副豹頭環眼,看上去十分面醜陋,令人生畏。唐德宗在召見鍾馗時,就被他的外表給嚇了一跳,並擔心鍾馗當上狀元後,恐害得自己這位皇帝貽笑天下。於是,即使在主考官韓愈再三保證其貌不揚的鍾馗實屬難得奇才,德宗仍猶豫再三。就在他躊躇間,因忌能妒賢而被歸為奸佞之輩的宰相盧杞隨即進奏,強調有才者甚多,如若鍾馗高中,恐遭百姓取笑朝中無人。盧杞的巧舌如簧,激怒了鍾馗,進而朝盧祀就是一頓痛打。
眼見鐘馗大亂朝、壞了廷規矩,德宗立馬下令捉拿鍾馗。鍾馗氣憤填膺,按耐不住,一把搶過武士手中的寶劍自刎了。
德宗見此情景,懊悔極了,陸贄進一步上奏,講述百姓對幹盡惡事的盧杞並無好感等等。心知肚明的德宗接受了諫言,隨後下詔免去廬杞官職,發配至嶺南,並將無辜生了一副醜態的鍾馗封為「伏魔元帥」,專門執掌驅除鬼魔,斬盡妖邪之職。
至此以後,鍾馗便開始跟「斬妖」、「伏魔」、「除邪祟」等詞兒緊緊扣連,流傳迄今,廣受稱道。
明朝李士達的〈寒林鍾馗〉(局部圖)。(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玄宗夢中遭鬼追 鍾馗現身除惡
關於鍾馗抓鬼最有名的事蹟,當屬夢中解救唐玄宗之傳說故事。
話說唐明皇染上瘧疾後,在睡夢中見到大鬼、小鬼在寢殿內追逐。小鬼無論怎麼躲逃,最終仍被大鬼一把抓住,一口吞入肚腹中。唐玄宗出聲詢問大鬼到底是何人,方才知曉大鬼叫作鍾馗,是特地趕來保護玄宗的。玄宗醒後,瘧疾不藥而癒。
唐玄宗後來對著名畫家吳道子,描述了夢中鍾馗的長相。畫藝精湛的吳道子沒多久就繪製出了鍾馗的模樣,引得玄宗凝視許久,才感歎吳道子畫得非常相像。
由於鍾馗解決了夢中瘧鬼,才使得玄宗康復無恙,因而讓玄宗決定下令,要求畫工們再多繪畫數張鍾馗畫像,好贈送給諸位大臣,方便在歲末張貼驅鬼除邪。
正因為鍾馗畫像具有趨吉避凶之功效,致使其內容與性質出現很大的發展空間。
根據學者楊玉君的〈【民俗亂彈】鎮邪天師、執劍福來──鍾馗符畫與端午節〉一文表示,在歲末張貼鍾馗畫像的習俗,大約是在明末清初出現了改變。
由於端午節需要驅邪除魔,與鍾馗抓鬼及其畫像驅邪存在一定相關意義,遂開始產生了聯繫。於是,人們開始在歲末與惡月端午節掛出鍾馗畫像,並進一步的在鍾馗圖畫中繪製出一些響應端午節的時令物件,其中包括了粽子、艾葉、菖蒲、石榴花等等景物。由於端午節抓捕妖魔鬼怪,本屬於張天師之任務,這也是宋朝百姓之所以選擇在端午節懸掛張天師畫像的主因,但在鍾馗畫於端午節受到重視、使用後,鍾馗與張天師兩者的形象界線產生了鬆動,漸漸變得模糊,致使後續的鍾馗畫像中出現了符咒、鎮攝五毒等等畫作,如清朝人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天師符》一書中所載那樣:「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鐘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
不過,想必有些地方的民眾未曾聽過在端午節使用鍾馗畫像來驅邪的民俗。即使如此亦無妨,亦可試著在端午節向神佛祈求,以保闔家平安健康!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