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句養生打油詩,朗朗上口,明心見性。(圖片來源:Pixabay)
從古到今,人們總結很多養生方法。宋代文豪蘇軾寫出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詩句,也寫出了「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鐘鼓」的養生打油詩,令人莞爾。
以下20句養生打油詩,朗朗上口,明心見性,分享與您。希望讀者朋友看上一遍,銘記在心,勤於實踐,健康養生,長壽百歲。
《黃帝內經》講:「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
吃
1、吃米帶糠 吃菜帶幫
粗糧和菜幫中,含豐富的膳食纖維。具有促消化、增食慾,維持神經系統正常的作用。能吸收水分,促進腸蠕動,有利於排便,並能吸附腸腔內的有害物質,排出體外。
2、臭魚爛蝦 索命冤家
魚蝦比肉類更容易變質。腐敗後產生氨類物質,產生異味,即使加熱,有毒物質也不能去除,危害健康。
3、冷勿冰齒 熱勿灼唇
食道黏膜薄又軟,容易受冷熱刺激。過冷、過燙、粗糙的食物,都會使其發生破損、潰爛、出血。黏膜反覆增生會誘發食道癌。
4、男不離韭 女不離藕
中醫認為,男為陽,女為陰。男子多表現為陽氣虛的病症,女子多表現為陰血虧的病症。
韭菜有溫補腎陽、溫中行氣、止汗固澀等功能,故男性要多吃;藕能開胃清熱,滋陰養顏,預防內出血,故女性要多吃。
5、一把蔬菜 一把豆 一個雞蛋加點兒肉 五穀雜糧都吃夠
《黃帝內經》講:「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
五穀雜糧、蔬菜肉類,能為人體提供最基本的養分。吃水果,有助於補充維生素和膳食纖維。
穿
6、食服常溫 一體皆春
《黃帝內經》講:「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寒濕入內,容易傷人體下半身的關節。導致下肢發涼、麻木、疼痛,甚至破潰、發黑、壞死。比如老寒腿,就是腿沉、腿涼、腿腫脹、腿發困等。
7、頭部宜冷 足部宜熱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是全身最不怕冷的地方。頭部過於保暖,容易上火,如眼睛紅腫、長口瘡、悶痘痘等。
腳是距離心臟最遠的部位,人的正常體溫一般在36.5~37℃,而趾尖溫度有時只有25℃。寒從腳下起,要注意保暖。
8、若要身體安 三分飢和寒
孫思邈《千金方》中說:「不可暖衣,暖衣則令筋骨緩弱。」
穿衣戴帽,不要過於暖和。捂得太嚴實,身體會被「慣壞」。最佳狀態是七分暖、三分寒,才能增強抵抗力。
枕頭不選對,越睡人越累。
睡
9、夏不睡石 秋不睡板
室外露天的石凳石墩,經日晒蒸騰,會向外散發潮氣。人在上面睡著了,可能誘發風濕、關節炎等病。
10、春不露臍 冬不蒙頭
肚臍眼又稱神闕穴,是人體的長壽大穴。天再暖和,睡覺也一定要蓋好肚臍,避免腸胃感冒。
蒙頭睡覺,容易引起呼吸困難。棉被中二氧化碳濃度高,會導致大腦缺氧,對智力危害極大。
11、白天多動 夜裡少夢
睡覺前做劇烈運動,會影響睡眠質量。可以在飯後一小時做散步、慢跑、瑜伽等舒緩的運動,有助於改善睡眠質量。
12、夜裡磨牙 肚裡蟲爬
中醫認為,寐中嚼牙,其病可分為內因、外因。
外因多為感觸風寒,內因有心胃火熱、飲食積滯、蛔蟲。
13、枕頭不選對 越睡人越累
人的頸椎是有弧度的,枕頭高度以8~12厘米為宜。
枕頭太低,流入大腦的血液過多,醒來容易浮腫。枕頭過高,頸椎失去支撐,睡醒時脖子容易酸痛。
每晚睡前泡腳,能起到溫通經脈,活血散寒的作用。
洗
14、飽不洗頭 餓不洗澡
人在飯前飯後,血壓、血糖容易產生波動。
飯後就洗頭,血壓波動較大,容易發生意外。飯前洗澡,對於體質較弱的人,有暈厥的風險。
15、汗水沒落 冷水莫澆
人在出汗時毛孔張開、血管舒張。冷水一沖,人的毛孔迅速閉合,熱量無法排出,容易生病。需等汗消散下去,再用溫水洗淨。
16、睡前洗腳 勝吃補藥
乾隆皇帝長壽,養生方法講究「晚間一盆湯」。
「一盆湯」就是泡腳水,水溫40攝氏度左右即可。每晚睡前泡腳,能起到溫通經脈,活血散寒的作用。
適量運動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動
17、聞雞起舞 床不可貪
古人云:「常動,則筋骨疏,氣脈舒。」
每天早起,到戶外呼吸清晨最清新的空氣。舒展一下四肢,讓身心達到最健康的狀態。
18、練拳舞劍 莫怕嚴寒
老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適量運動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少生病。可以慢走散步,也可以打太極、站樁、打坐。
19、大步走 小步跑
運動方式不要劇烈,採取大步走、小步跑,也就是快走。走路,能吐故納新,舒展筋骨。
20、齒常叩 舌常轉 生津開胃齒固堅
中醫認為:「五臟生五液,腎生唾、脾生涎。」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富集五臟精華。唾液為脾腎所化,古代稱為「長壽酒」。每天叩齒、轉舌,吞咽津液,有助於健康長壽。
責任編輯: 笙歌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