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認為決策權力過份集中於中央,會導致政府越來越缺乏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圖為中共新一屆政治局常委。(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2年11月28日讯】工行將會拆出6550億人民幣信貸額,以舒緩中國大陸目前房地產行業的寒冬。有人形容今次的救市行動是史無前例,亦有人相信如此高調宣布「放水」,目的就是要令市場對房地產行業重拾信心。這是自從上星期宣布「十六條救市措施」後,再一次嘗試以行政指令去扭曲頹局。
要留意是,以上提到的6550億人民幣貸款額,只可以用於發展項目以及資產併購;換句話說,工行這筆錢不可以用來還債。再說得白一點,這些錢原則上是用來處理爛尾樓。
自去年至今,爛尾樓問題加上完全與現實脫節的各種社會政策,已經重創中國大陸的經濟。問題是,那怕是在未來幾年中共漸漸回到理性的政策環境,中國大陸的經濟可以回到增長的軌跡上嗎?這幾年來的震盪和破壞,又要用多長的時間撫平?
人口老化、經濟發展遇上中等收入陷阱、對外關係尤其是與美國的轉差,種種因素都對中國經濟嚴重不利。再者,二十大之後,中共中央的權力更集中;這種轉變最主要目的,就是要確保目前的統治集團更團結,但代價就是政策方針及立場亦更趨向單一。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中共中央彷彿一切都由最高領導人發施號令,但問題是這少數人的視野及決策,真的可以滿足到十幾億人的需要?遠的不說,單從清零就可以見到,當決策由上而下,遠在北京的人,他們所考慮的因素,未必是在地的人所感受到最難熬的現實。地方官被動地等待上頭發號施令,不能因時因地制宜,結果就是民眾眼中,政府蠻不講理,不可理喻。
除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決策過份集權中央的另一個問題是,這個政府越來越缺乏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事實上,中共對宏觀經濟的控制,自從2015年起越來越明顯。二十大之後的格局,恐怕中共經濟政策的扭曲和失誤,將會比過去更多,更嚴重。表面上越是大權在握,實際上在權力核心外的偏差和扭曲就越嚴重。這是中國大陸目前最重大的制度性危機。
按照過去的經驗,假如在2023年美國真的出現衰退,整體需求的縮減,也將會影響到中國大陸。甚至有理由相信,有不少衰退的徵兆已經出現,目前的問題是究竟這次衝擊有多大,維時有多長。
有些人喜歡將政策失誤,視為政治領袖的個人質素問題,以為換了人就有可能天下太平,萬事大吉。對不起,我堅信這種想法,正正是為何中華民族在過去百多年來,一次又一次的錯失進化的機會。政治領袖能夠居於廟堂之上,絕對是因為文化和制度的關係。文化和制度沒有進步,換人的結果很可以越換越不濟。
本來,經濟改革開放的精神,就是權力下放到地方,以至個人層面,亦有更多的自主。香港的本土主義,某程度上也是北京強推全面管治權的反作用力;而自從北京完全主導了香港的政策,明顯見到過去曾經是高效廉潔的香港政府,亦有如江河日下,一去不返。
其實經濟發展的問題也是一樣;當中央主導了一切的決定,結果就是決定與現實真正的需要落差越來越大,發展動力漸失,效率低下。以中央的行政指令要國家政策銀行向房地產行業放寬信貸,正是這種錯配和扭曲。歷史的經驗說明,這種政策很少會有提振經濟的效果,反而是製造更多尋租甚至是貪污的機會。這正是一法立,一弊生的最佳例子。
中國大陸的房地產市場,短期內難有起色;就正如2015年的A股股災後,至今仍然未回復元氣。我也很難想像,當股、樓兩個最重要的資產市場都一蹶不振,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焦點可以在甚麼地方?
利世民
追踪作者:https://linktr.ee/leesimon.me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