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小暑來臨 民間竟流行這些習俗(組圖)

 2021-07-06 07:2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古人會趁著小暑前後所出現的氣溫高、多晴日的時際,抓緊時間把書籍或許久未曾穿過的衣物拿到豔陽下曝曬。
古人會趁著炎夏期間,把書籍或許久未曾穿過的衣物拿到豔陽下曝曬。(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小暑過,一日熱三分。」暑,具有炎熱之意,表示溫度變化的節氣的小暑,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意謂天氣開始炎熱,但尚未達到最熱。即使如此,不少地方,已經能夠感受到高溫的威力,故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古書亦有載「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於極點,故名也」。

古代將小暑分成了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鷹始擊。」《禮記・月令》也有載「季夏之月……溫風始至」,這是指小暑日後,溫熱之風到來;二候的蟋蟀居壁,則是指蟋蟀居穴於壁,《禮記正義》有載:「蟋蟀居壁者,此物生在於土中,至季夏羽翼稍成,未能遠飛,但居其壁,至七月則能遠飛在野。」三候的鷹始擊,指的是老鷹猛鳥開始學習搏擊,迎殺氣也。

除了古籍,唐詩《小暑六月節》亦鮮明地描述小暑光景:「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當小暑過後,人們將親身體驗天氣的炎熱,因此遂衍生一些約定俗成的做法。古代雖然沒有冰箱,但大戶人家往往會提前儲存冰塊,好在夏日期間取出使用。部分商家甚至會將楊梅、桃子等時令水果切碎放在冰水裡,製成冷飲,這有些類似現在的「冰粥」。

為了應對日後益發炙熱的天氣,民間也有一套流傳已久的習俗。例如,會趁著小暑前後所出現的氣溫高、多晴日的時際,抓緊時間把書籍或許久未曾穿過的衣物拿到豔陽下曝曬,一來祛除霉味,二來防止書籍受潮生蟲。

民間素有「小暑吃蜜藕」的習俗
民間素有「小暑吃蜜藕」的習俗(攝影:陳燕)

民間在夏季期間,多推崇吃得清淡些,也因為人們在炎熱日子期間的出汗較多、消耗較大,故民間素有「小暑吃蜜藕」的習俗。在清代咸豐年間,就被欽定為御膳貢品的蓮藕清甜爽脆,富含了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且又有清熱養血等功效,十分適合夏日食用,無疑是消夏良品。因此,人們會以小火煨爛蓮藕,待切片後加上適量的蜂蜜食用,此佳餚有助於安神入眠。

由於人們在伏日會食慾不振,會較往日消瘦,故又謂之「苦夏」。民間則選擇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以度過伏天。因此,俗話有云:「頭伏餃子二伏麵,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是為了讓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各項毒素。在傳統習俗裡,餃子則屬於開胃解饞的食物。

民間還保留著「食新」這一習俗,也就是在小暑過後,品嘗新米,人們會使用新收獲的稻米做飯,並祭祀祖先、「五谷大神」,或是會嘗試新酒。至於生活在都市的人們,一般會購買少量的新米,並將新米與老米同煮,並吃一些新上市的蔬菜等。

在小暑、大暑期間,北方的人們會飲用羊湯滋補身體。民間說法為「羊」與「陽」諧音,在新陳代謝比較快、陽氣損失較多的夏季期間,能夠以此方法來補充陽氣。徐州人則有入伏吃羊肉的習俗,俗稱「吃伏羊」,另有一說為「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

除了上述飲食文化之外,小暑期間,因茉莉花開,古代愛美的女子,還會將茉莉花別在髮髻上,或喜歡將連蒂的茉莉花簪成了花球、花帶,並將這些花飾佩戴在頭上或別在衣襟上,清香縈繞,令人聞之舒暢。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