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的汙染,正是一些癌症、腎衰竭、長期洗腎等疾病的病源。(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毒物專家表示,我們日常生活中幾乎都有塑化劑的存在,塑化劑之所以令人憂心,正是由於許多食物以及各種生活上的接觸都可能使身體遭受塑化劑的汙染,這些因素正是一些癌症、腎衰竭、長期洗腎、男性女性化、性功能低下、引發過敏與疾病的病源。
自保之道除了盡量不用塑膠容器盛裝食物,不用含PVC的保鮮膜微波加熱外,寧可生活簡單一點,回歸自然一點,可減少塑化劑的暴露。以下這些習慣,你都有嗎?極可能致癌,可別再這麼用了!
可能致癌的習慣
1、早晨出門買個包子、油條吃,塑料袋打包,吃著方便。
2、中午點了米粉,放塑料袋裡,直接套碗上吃,還不用洗碗,真方便。
3、下班路過街邊燒烤,塑料袋打包一把烤串回去吃。
塑料袋+高溫+油脂=有毒!
你是不是做過這些事情?是否覺得很方便?
然而在「方便」的背後,可能卻隱藏著危險。油脂性的、溫度高的食物,接觸到塑料包裝後,塑料袋裡的一些化學物質就容易遷移出來,和食物一起進入人體。
1、塑化劑
在高溫和油脂條件下,塑化劑很容易遷移出來。塑化劑是目前最為常見的環境內分泌干擾物之一,長期暴露,會引起女性排卵功能障礙的發生,也會對男性的睪丸功能產生影響。
塑化產品有些外觀可以直接認定,例如塑膠袋,塑膠玩具,塑膠地墊,PVC保鮮膜,寶特瓶,手搖飲料杯,杯蓋,橡皮擦,再到病人輸注的生理食鹽水點滴袋,導管,甚至連尿布,芳香劑,化妝品,指甲油,紙餐盒,咖啡隨行杯等,都有塑化劑的蹤跡。
目前超市或便利商店所售的即食食品或微波食品,都是由含有塑膠製品的容器或包材盛裝,這些食品或多或少就在生產,加工及儲存過程中,有少量的塑化劑游離至食品中,因而間接汙染食品。但許多消費者還是照吃不誤,讓人非常擔心。
如果長期大量攝取塑化劑,有可能導致肝癌。有些人在使用塑化劑後吸收得少、排泄得多、耐受性強;而有些人則更容易遭受塑化劑的慢性傷害。
雖然每次使用塑料袋,遷移出來的塑化劑並不是很多,而且大部分的塑化劑會隨著代謝離開人體,但也不排除幾十年日積月累的影響。所以能少一些還是少一些的好。
2、染料
如果用有顏色的非食品塑料袋裝食物,在有油脂的情況下,顏料中的一些偶氮化合物就會遷移出來,而它們是有一些致癌性的物質,長期積累就很可能對人體產生影響。
別再這樣使用塑料袋
1、裝食物不使用彩色塑料袋
因為彩色塑料袋屬於再生塑料袋,使用的著色劑通常含有苯並吡,是一種很強的致癌物質,與食品接觸後,可能會轉移到食品中。
建議裝食物使用乳白色、半透明、或無色透明的食品級別的塑料袋。比如買菜的時候,用食品級塑料袋裝菜,問題不大,因為常溫下塑化劑釋放量不高。
2、不用塑料袋裝熟食 含油食品
即使是食品級別的塑料袋,也最好不要長時間裝熟食、含油食品。(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即使是食品級別的塑料袋,也最好不要長時間裝熟食、含油食品。比如,塑料袋直接裝剛出爐的包子、饅頭;用塑料袋裝剛出鍋還冒著熱氣的菜。
3、塑料袋不放微波爐加熱
多數民眾以為,只要避免保鮮膜受到高溫,就可避免有毒物質吃進嘴裡,但其實塑化劑是屬「親脂性」的物質,只要碰到油脂就容易溶出。
普通塑料袋、食品袋、保鮮膜都不要用作微波爐加熱,否則其中的塑化劑在加熱過程中很容易揮發出來。要選用標有「微波爐專用」的容器,但即使如此,仍有風險存在。
即便塑膠容器標示可耐高溫,但如果直接拿來微波加熱,仍難免會有塑化劑溶解出來。如果消費者無法回家換用瓷盤或玻璃容器加熱,建議只能稍微加溫,不適合再加熱,而且需將微波時間減半。例如微波原本設定要按六,改按三就好,可以減少塑化劑量釋出。不過,最好遠離微波盧,不使用才是最安全的。
日常生活抗塑3部曲
1、多喝水
因塑化劑部分經由腎臟,部分經由肝臟代謝,多喝水可使腎臟代謝解毒能力,發揮最大功效。
2、多吃高纖維食物
高纖維食物如蔬果,五穀雜糧,豆類等,有助肝臟分解排除毒素,減少殘留在體內。
3、多吃各種顏色的當季盛產蔬果
因蔬果含有維生素C及各種比維生素C更強的抗氧化物質,例如茄紅素(番茄、西瓜),胡蘿蔔素(木瓜、南瓜、蕃薯),花青素(葡萄、李子),葉綠素及葉黃素(深綠色蔬果)等,可減輕塑化劑毒害。同時多攝取十字花科蔬菜、大蒜、薑黃、綠茶等有助肝臟排毒食物,以盡快恢復內分泌系統的正常運作。
責任編輯: 心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