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示意圖/pixabay)
【看中國2018年12月17日訊】近日,北京同仁堂蜂蜜的生產商被曝將大量過期、臨期的蜂蜜回收。據企業宣稱是「退給蜂農養蜜蜂」。然而回收後的蜂蜜被倒入大桶,送入原料庫。對此,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回應稱涉及產品已全部封存。對此市場監管局表示,他們已經發現該企業多次類似的操作,該企業還有篡改同仁堂蜂蜜生產日期的行為。目前,市場監管局在對過期蜂蜜的去向和用途作進一步調查。
北京同仁堂的大門口就有一幅對聯:「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正是遵循了這一古訓,同仁堂才能成為了百年老店。如今卻公然違背這一百年古訓,這怎能不讓消費者心痛?要知道,品牌才是老字號最珍貴的無形資產。回收過期蜂蜜,同仁堂豈不是「自毀長城」?「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啊!
那麼多曾經輝煌一時的老字號,因為不重視信譽與產品質量,自毀品牌從而一蹶不振歷歷在目。2001年9月,南京冠生園因大量使用霉變及退回餡料生產月餅的消息被媒體披露,品牌信譽毀於一旦,並株連其他冠生園品牌。次年3月,南京冠生園宣告破產,被稱為國內「失信破產第一案」;2003年,金華火腿的原產地浙江金華爆出個別企業使用敵敵畏浸泡火腿的醜聞,引發「多米諾骨牌」式信任危機,整個金華火腿產業遭遇重創;近年來,老鳳祥也同樣觸發了誠信危機,先是在多地出現質量問題,後又被國家發改委調查,最終因壟斷上海地區金價被處罰金323.29萬元。事情雖已告一段落,但是,這一問題,始終擺在面前。
而同仁堂從康熙年間的一家小藥房,到今天經歷了三百多年風雨。如果說老字號品牌是人經營出來的,那麼,也只有人才能夠毀掉老字號品牌。尤其讓人扼腕痛惜的是,不少「老字號」放棄了原有經營的「老規矩」,自毀長城。要麼摻雜使假,要麼短斤缺兩,要麼濫用「添加劑」。建立一個品牌可能需要一百年,毀掉一個品牌只需要一天。
「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大公司市場佔有率高、行業影響大,更應在安全方面作出表率。在美國,從法規到執法部門都對大型企業實施了特別嚴格的「關照」。2010年夏天,全美範圍內爆發的沙門氏菌病毒被歸咎於地處愛荷華州的兩大雞蛋廠商身上,兩家公司主動召回5億枚問題雞蛋。2010年7月起,美國開始對5萬隻產蛋雞以上大型雞蛋生產商實施雞蛋安全生產相關規定。
一旦出現問題,知名企業將面臨重大責罰。2009年,美國司法部對美國製藥巨頭輝瑞公司提出營銷過程中故意誇大13種藥品適用範圍的刑事指控,並開出了創記錄的23億美元罰款,相當於該公司年收入的30%。
毫無疑問,目前可確定的食品安全最大的問題便在於生產加工企業偷工減料、摻假、濫用添加劑或者化學原料等,是主要的人為因素,同時也是目前最需迫切解決的問題。而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便在於:監管體制不完善及監管乏力、企業缺乏社會責任和管理水平、技術水平不足以及自然因素等。其中,監管體制不完善、監管乏力被普遍認為是最重要的原因。
正如英國詩人約翰.多恩所寫的,「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在保衛食品安全的道路上,每個社會個體都是肩併肩的同行人,應當好食品安全的「守門員」。讓食品安全更令人放心,需要人人參與共管共治,在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擰緊「安全閥」。生產者須以誠信為本,嚴格依照食品安全標準做「良心食品」,經營者須堅決向不達標或者安全存疑的食品說「不」,執法者須夯實責任,堅持產管並重、重典治亂,強化檢查和監管力度,消費者須善於運用投訴舉報渠道,維護自身權益,對食品安全問題「零容忍」。
食品安全監管一定要在源頭上下功夫,在生產環節就開始監管。不要等到大公司食品安全已經成了大區域、長時間的問題才開始介入,那時悔之晚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