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讀書無用論」流行 學歷不再重要了?(圖)

作者:風青楊  2019-04-01 08:0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讀書
讀書還有用嗎?(Pixabay)

【看中國2019年4月1日訊】儘管我國不斷加大教育扶貧力度,但「厭學症」在不少貧困家庭中滋生、流行。廣西脫貧攻堅督查組在深度貧困縣隆林各族自治縣開展督查暗訪時發現,截至督查時,該縣有531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未能勸返回校。還有部分貧困家庭的家長不滿鄉村學校教學質量和校風校紀,擔心孩子沒學好反學壞,萌生棄學念頭。

如今網路上流傳著各式各樣的讀書無用論段子,例如,XX初中輟學,然而他的小夥伴卻最終考入了名牌大學,十年後,身為部門經理的XX,已經開始考慮到底要不要錄用他名牌大學畢業的小夥伴……早在2009年,重慶「萬名高三學生放棄高考」事件就在社會上掀起了一場「讀書無用」的軒然大波。

近幾年,從北大學子賣肉到南京大學學生上街擦鞋,到碩士農民工到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跳樓,再到那句「奮鬥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引起的萬千共鳴……公眾熱議的都是知識改變不了命運的例子,許多農村家庭長期舉債,供養孩子上高中、上大學,最後換來的卻是「透心涼」,多年投資血本無歸。讓學生和家長感覺「教育本來是改變命運的最好通道,可現在卻似乎成了返貧的催化劑。」

然而讀書真的沒有用嗎,顯然不是。過去讀書沒用是收益太低,今天讀書沒用是成本太高!

當下的「讀書無用論」實際上指的是當龐大的教育成本只換來相對較低的回報時,人們對讀書的現實功效的一種否定與懷疑。而農民認為讀書無用,更多時候,並不是認為讀書後的「期望收益較小」,而是現在讀書付出的「代價」太大。有政協委員曾經算過一筆賬,在貧困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一個大學生4年的花費,相當於貧困縣一個農民35年的純收入。可以肯定,這大大超過了一個貧困農民的生存底線。如果連生存都無法繼續,那麼,發展對於這些農民來說,就只能是「天籟之音」了。

自1949年以來,中國共經歷了三次「讀書無用論」思潮:一是「文革」後期:「我是中國人,何必學外語,不學ABC,照樣幹革命」;二是改革開放初期,「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三是近幾年隨著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出現。「知識改變命運」曾經振奮無數寒門學子的口號,到如今似乎已成為一種奢望。與此同時,社會中曾流行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也正悄然演變成「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

新「讀書無用論」,與文革、改革開放初那時候的「讀書無用論」,是有區別的。在那時,「讀書無用」意味著的是「書本知識貶值」,是「知識無用」。相反,現在的「讀書無用論」,是「書本知識」太昂貴,以至於農民無法支付,或者支付,代價也太高。上大學對於農村的家庭來講,就像是一朵懸崖扛的花朵,等自己費盡全身力氣到達伸手可以觸到的花朵時,發現花兒早已凋謝。

很多家長不得不反思,從教育是個人對於人生的一種投資這個角度來說,我們花費那麼多的金錢和時間去上一所大學,最後如果不能在收入、工作環境、社會工種上體現出與不上大學的差別,這對於大學生來說的確有理由感到難過,進而認為社會不公。

再比如,既然我們讀大學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那麼,我們為何還要去讀大學?事實上,讀書不能簡單地用「有用」「無用」來判斷,你所採用的標準是什麼?如果僅僅是為了工資,獲得更高的報酬,那麼當你想要進入醫療、法律和學術等穩定且高收入的行業時,高文憑依然是「敲門磚」。但讀書並非只是為了賺錢,更重要的是能養成良好的習慣、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獨立的人格,這些將令你終身受益,而非眼前的短期利益。

知識未必能改變命運,但能讓你有一個更開闊的眼界打開自己的人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作者微信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