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百年「惜字爐」見證客家人的惜文風俗

 2011-10-30 14:0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在廣東河源市和平縣糧溪坪地,有座猶如小塔尖般的青磚建築,週身用清代的大塊火燒青磚砌成,它就是見證客家人敬惜文字風俗的「惜字爐」。記者近日慕名來到糧溪坪地,參觀了這坐藏於深山的惜字爐。

惜字爐是當地鄉民用於火化廢書紙的小塔,三層仿樓閣式清代建築。儘管歲月流逝,風侵雨蝕,惜字爐略顯蒼老,但凝重、渾厚的氣勢依然可見。記者看到,惜字爐第一層青石上鑲有筆力遒勁的「惜字爐」三字,旁有對聯「字化煙雲騰異彩,爐留翰墨自留香」。爐頂蓋青瓦,頂端有一個惟妙惟肖的葫蘆,寓「福祿」之意。

據和平縣縣誌記載,坪地惜字塔是文塔的一種,建這種塔的緣由,一說是古人愛惜字紙,教人敬惜紙墨。一說是懷才不遇或官場失意之人,將自己用心血寫成的詩文投入塔內焚燒,希望由此擺脫滯運。

據坪地村的老人講述,坪地村歷代都出文人雅士,舞文弄墨者甚多,常將不滿意的手稿焚於塔內,從不亂扔亂丟,養成了惜字風俗。惜字爐是當地客家人崇尚文化、重視教育的良好例證。「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要炸毀「惜字亭」,當地民眾自發保護,才使這座珍貴的文化景觀較完整地保存到現在。

老人回憶說,20多年前,還見到村人拿著字紙到惜字爐畢恭畢敬地焚燒。坪地村曾有這樣的鄉間約定,有文字的紙張不得用於裱糊、包裹,更不能踐踏,果真成為廢品,必須送到惜字爐焚化,並將灰燼專程投入到清淨的糧溪河。

和平縣博物館館長陳子昂說,坪地惜字爐是客家人敬惜文字風俗的歷史見證,對後世研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習俗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據悉,惜字爐目前在和平縣有兩處,一處在糧溪坪地,一處在下車五眼橋。陳子昂說,下車五眼橋旁邊的惜字爐建築年代,與坪地惜字爐年代相近,不為人熟知,很多人不知道是一座惜字爐,如今連爐口也被封上。

據史料記載,「惜字爐」又名「惜字塔」、「聖跡亭」等,是昔日文人墨客燒燬文字紙張的地方,凡是有文字的廢紙必須集中於惜字爐焚燬,以示對知識的敬重。焚燒字紙的風俗早在宋、元之際已逐漸流行,到明清時達到極致,將「惜字」之風與功過相結合,使之道德化。池蓮師太在《自知錄》中甚至寫道:「拾路邊字紙火化,百字為一善;遺棄字紙不顧,十字為一過!」

来源:中國新聞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