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不要嘲笑小胖妹

 2011-10-01 12: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診間偶爾會出現讀高中、大學的年輕女孩,訴說無法控制的暴食與催吐。她們會一次吞下讓人瞠目結舌的飯量,然後用手或湯匙引發嘔吐。她們有些體態纖細,有些微胖,有些人圓滾滾但開朗大方、眾人追逐。

仔細詢問過去史,有不少曾被嘲笑身材。「從小家人罵我胖,讓我很沒自信、自卑」、「以前的男朋友嫌我胖」。有些則投入對身材要求較高的興趣,如舞蹈社、啦啦隊。在引發暴食前,曾有段刻意節食的時光,曾經比現在更瘦一點,但不久後,刻意節食引發暴食,從此陷入暴食衝動、刻意催吐的循環。

「飲食疾患」

是盛行現代社會、但常被忽視的問題。偶爾會有些因為厭食症病危或喪命的名人引起注意,但輕微的厭食跟減重成功不易區分,暴食的人會刻意掩蓋。厭食、暴食有鮮明的文化意涵,文化評論者常會認為精神科醫師「把社會問題疾病化」,意見紛歧自然影響問題受到關注的程度。

防治飲食疾患的根本作法之一,是減少大眾傳播媒體上對纖瘦女體的過度崇尚,但在現代社會這已不可行--總不可能禁止林志玲上電視。我們現在能做的是:在家庭與學校教育裡,呼籲每個人尊重天生的胖瘦體質,建立多元的審美觀。

研究證實,美國大學啦啦隊隊員,若是要露出較多身體部位,隊員得到飲食疾患的比率偏高。現代的青少女,難以避免暴露在扑天蓋地而來對身材的凝視與評論,很難不介意他人的眼光。曾有女大學生跟我說,宿舍晚上傳來陣陣催吐的聲音,同儕間自然形成競爭比較的壓力。這辛苦長期存在,卻難以訴說,說也沒用。

對這類病人,我會大致說明疾病的來源,建議可做中長期的心理治療。但毫無例外,每一個女孩都選擇健保給付,可以抑制食慾、穩定情緒的藥物,就好像吃減肥藥一樣。

幾個月後,有些人逐漸能控制暴食衝動,自行停藥。有些人從此對自己的感覺更敏感,感到不對勁時就再回診拿一陣子藥物。也有病人對那顆「抑制食慾」的藥唸唸不忘,總會提醒醫師不要忘記。

說到底,當這社會崇尚不均衡的纖瘦,甚至認為肥胖的人與情慾無緣時,不惜代價讓自己瘦下來,冒著疾病的風險也不在乎,對許多人來說還是划得來。我們只能選擇不要當幫凶。

不要以為對你女兒、妹妹或女友--即使她可能只是十二歲小女孩--開些關於身材的玩笑不要緊。有些病人就會牢牢記著,然後愈來愈難肯定自己。

来源:元氣週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