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國璽的傳奇

 2011-04-30 20:2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據文獻記載,從秦代開始,天子印獨稱璽,又獨用玉,臣下不能用。一些專家指出,秦代皇帝印璽至今未見,不詳其是否符合史載,但就目前所見到的秦官印,確實都自名印而不稱璽。

概而言之,璽是封建時代皇帝的寶印。在無數寶璽中,秦制「傳國璽」被稱為天下共傳的「至寶」。幾千年來有關它的種種傳說無不充滿了神秘的色彩,甚至在兩千多年後的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宮時,警察總監張璧和鹿鍾麟等還在追索這塊「歷朝相傳的金鑲玉璽」。

 寶璽出世——和氏璧的前世今生

傳說春秋時,楚人卞和在荊山(今湖北南漳縣)見鳳凰棲落青石上。古人曾有「鳳凰不落無寶地」之說,他將此璞獻給楚厲王,經玉工辨識認為是石塊。卞和以欺君罪被砍去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獻寶,仍以前罪斷去右足。至楚文王時,卞和抱玉痛哭於荊山下,文王命人剖璞,果得寶玉,經良工彫琢成璧,人稱「和氏璧」。

四百年後,楚相國昭陽,滅趙敗魏,威王將和氏璧賞賜昭陽。一日,昭陽率百餘賓客遊覽赤山,席中應眾人之請,出璧傳視。其時山下深潭有丈餘長大魚及無數小魚躍出水面,眾人爭睹奇蹟,及至散席,和氏璧不翼而飛。當時未發跡的縱橫家張儀,正在昭陽門下,眾疑「 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但和氏璧終無下落。「盜竊犯」是誰?至今尚未「破案」。

五十餘年後,趙國太監繆賢偶以五百金購得和氏璧,趙惠文王聞訊,將璧佔為己有。

秦昭襄王獲悉和氏璧在趙,假以十五城換璧。趙王無奈,遂派藺相如懷璧使秦。藺不辱使命,設計「完璧歸趙」。六十一年後,秦滅趙,和氏璧落入秦國。

秦嬴政統一中國,稱始皇帝。皇帝寶璽自然要選用天下絕無僅有的寶貝。於是始皇命宰相李斯磨和氏璧作皇帝璽,並想代代相傳,因此稱為「傳國璽」。

天兆祥瑞——忽隱忽現的神秘傳國璽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行至洞庭湘山,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忙拋傳國璽於湖中,祀神鎮浪。八年後,使者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曰:「為吾遺滈池君」,傳國璽,復歸來。其事真假難辨,成為千古疑團。

劉邦率兵入咸陽,秦王「子嬰上始皇璽」。劉邦稱帝「服之,代代相受」,號曰「漢傳國璽」。

西漢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劉嬰僅兩歲,璽由王莽姑母漢孝元太后代管。莽命弟王舜進長樂宮索璽。後見舜怒斥:「而屬父子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世…… 乘便利時,奪取國璽,不復顧恩義,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隨即將璽「投之地」。傳國璽被摔缺一角,經黃金鑲補,但終難天衣無縫,天下至寶,從此留下瑕痕。光武中興,「莽敗,李松持璽詣宛上更始」,後歸劉秀。東漢末期,十常侍作亂,漢少帝夜出北宮避難,倉促間未帶傳國璽,返宮後傳國璽查無下落。

不久,「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長沙太守孫堅攻入洛陽,從城南甄官井撈出宮女的屍體,在項下錦囊中金鎖關閉的朱紅小匣內取出玉璽。玉璽方圓四寸,上鐫五龍交紐,旁缺一角,以黃金鑲外,下有篆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此文傳為李斯所書。孫堅獲傳國璽,心生異念,但不久陣亡峴山。袁術乘孫堅妻吳氏扶櫬歸裡,「乃拘堅夫人而奪之」。袁術死後,其妻扶棺奔廬江,廣陵太守依袁術先例搶傳國璽獻曹操。三國鼎峙,璽屬魏。三國歸晉,璽傳晉。

西晉末年,五胡十六國更迭頻繁。傳國璽像是被獵犬追逐的獵物,被不停地爭來奪去。每一次的交替易手,就伴隨著一場血腥的殘殺。晉懷帝永嘉五年,「璽落前趙劉聰」之手。東晉咸和四年,石勒滅前趙,璽屬後趙。冉閔殺後趙石鑒,奪得傳國璽。公元三五二年,慕容俊克鄴城,宣稱閔妻已獻傳國璽,封其為「奉璽君」,改年號為「元璽」,建大燕國(即前燕)。其實當時傳國璽已被濮陽太守戴施偷獻於晉穆帝,慕容俊只是導演了一場自欺欺人的騙局,妄想以所謂「天命」來維持其統治而已。傳國璽歸東晉後,經劉宋、齊、梁、陳、隋,最後落入唐高祖李淵之手。從此,璽改稱為「寶」。

傳國璽從發現和氏璧始,傳至唐末,計一千六百二十餘年,像這樣被歷朝傳遞一千多年的歷史文物,在世界史上亦屬罕見。令人可惜的是,傳國璽於五代時突然失蹤。宋太祖「陳橋兵變」受禪後周,僅獲後周兩方寶印,未獲傳國璽。

撲朔迷離——似曾相識的次次邂逅

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極力宣揚獲得傳國璽是「天命所歸」、「祥瑞之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真真假假的「傳國璽」不斷問世,屢經發現。如: 宋紹聖三年,咸陽段義於河南鄉掘地修舍,獲一方「色綠如蘭,溫潤而澤」、「背螭紐五盤」的玉印。經翰林學士蔡京等十三名官員「考證」,奏稱哲宗為「真秦制傳國璽」。

明弘治十三年,鄠縣毛志學在泥河濱得傳國璽,由陝西巡撫熊翀呈獻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偽「卻而不用」。

明末,相傳由元末元順帝帶入沙漠的傳國璽竟被金太宗於「上年八月得元代傳國璽於元裔林丹汗之蘇泰太后」,太宗由此「乃定立國之計」,改「金」為「清」國號。

清初,故宮交泰殿藏御璽三十九方,其中一方「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玉璽被人稱為傳國璽。公元1746,乾隆皇帝從中欽定二十五方寶璽,將此方寶璽剔除在外。由此可見,這是一塊偽造的贗品。

後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11月,末帝李從珂見大兵壓境,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和皇后攜傳國璽登上元武樓自焚而死,從此玉璽下落不明。

又過了大約二百年不到,南宋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古都咸陽有一個叫段義的古董商,他在城內一家店舖裡看到有枚古璽,燁燁有光彩,遂駐足杷玩。

段義雖為商賈,卻很有點學識,他見這枚玉璽的螭鈕不同凡響,又見璽文如鳥獸蟲篆,於是以重金購下。通過店舖老闆,段義打聽到,這枚玉璽的來歷是這樣的:河南鄉(疑傍咸陽的渭水南岸,筆者考述)鄉民劉銀材要擴建房舍,他和家人在自己的宅基掘土時,無意中挖到了這枚玉璽,當時已近傍晚,玉璽出土時閃光透亮,人皆異之。段義雖然不識印上的文字,但他猜想這是一件至寶,於是連夜趕到京城,把它交給了禮部的大臣。

第二年,也就是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宋哲宗頒詔,命禮部御史臺「以下參驗」,對這枚玉璽進行鑑定。

一直到了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經過翰林學士蔡京等十三名大學問家一年半時間仔細研究,考證總算有了結果,這13名官員的奏書是這樣寫的:

「按咸陽縣民段義所獻的玉璽,色綠如藍,溫潤而有光澤,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其背(璽印上端)有五龍相盤的螭鈕,鈕間有小孔,用以穿絲綬。又得玉螭首一,白色膏,亦溫潤,其背亦螭鈕五盤;鈕間亦有貫組小孔,但無文字,與玉璽大小相同。」

在奏書的結尾一段,蔡京等認為:

「臣等以歷代正史考之,璽之文曰‘皇帝壽昌’者,這是晉璽;曰‘受命於天’者,這是後魏的璽印;稱作‘有德者昌’的,是唐璽;‘惟德允昌’者,石晉的璽。只有稱‘既壽永昌’者,才是真正的秦璽。今得此寶璽於咸陽故宮一帶,其玉乃藍田之色,其篆文與李斯小篆的風格正合。飾以龍鳳鳥魚,乃蟲出鳥跡之法,它跟今所傳古書,莫可比擬,非漢以後所作明矣。」

「今陛下嗣守祖宗大寶,而神璽自出,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則天之所畀,烏可忽哉?漢晉以來,得寶鼎瑞物,猶改廟改元,況傳國之器乎?其緣寶法物禮儀,乞下所屬施行。」

在這篇洋洋灑灑的文章裡,不僅對傳國璽下了肯定的定義,斷為真璽,而且還建議皇帝舉行慶賀大典。

哲宗皇帝接受了這些老學究的建議,並下詔禮部、太常寺「按故事詳定以聞」。

禮部官員奏道:「五月朔,故事當大朝會,宜就行受寶之禮。依上尊號寶冊議,有司豫制緣寶法物,並寶進入。俟降出,權於寶堂安奉。」

按照傳統義規,受璽的前三日,差禮部官員奏告天地、宗廟和社稷。受璽的前一天,哲宗皇帝在內殿不上朝,整天必須吃齋,不得葷食。

京城的街口牆上醒目地貼著「天授傳國受命之寶」的文告。

迎璽的這天終於到了,一大早,皇宮內的大慶殿裝點得金碧輝煌,哲宗坐在龍椅上,接受百官的朝賀。段義身著皇帝親賜的金織衣袍,手捧披著紅綢的金匱,在蔡京等十三名文官的簇擁下,緩步走上殿去。哲宗接受傳國璽時,深有感慨地說道:「這枚傳國之寶歷經劫難,今天終於回到大宋朝廷,這是一種好的兆頭。朕御服其璽,世世傳受!」

撥雲散霧——翻開神話的歷史記載

查閱《藍田縣誌》,其上記秦始皇傳國璽之形制,有五個不同的版本。

一為畢景儒本,印文曰「受命之天,皇帝壽昌」。字體與李斯魚蟲篆不類。畢本在印文旁有二行說明,其文引《輟耕錄》雲:「或謂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或謂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蓋秦別有‘受天之命,皇帝壽昌’一璽,又非元成宗時所得。」

二為向巨源本,印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圖旁亦有注雲:「石得於乾之永壽。高尺,逕三寸二分,深八寸七分。容七升二合。無銘識。按此亦呂與叔先生所藏,故入志。」此一版本最為關注者。

三為蔡平仲本,印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圖旁無注文。此圖與向巨源本接近,但印文篆體不如向本豐滿、遒勁,筆劃較簡,似仿製向本所為。

四為藍田縣誌本,筆者翻閱清代舊志時,在方志的扉頁上,竟然看到傳國璽還有一個版本,故暫時名謂縣誌本,考其印文,發覺系仿製畢景儒本,現姑妄存之。

五為螭紐本,除去上述的三幅圖,縣誌中還有螭鈕一個版本,考其圖,與其說是五龍相交,毋寧說是兩個陰陽相抱的太極圖更為合適。圖中有注雲:「秦傳國璽,以藍田水蒼玉為之,刻魚、蟲、鶴、蟮、蛟龍,皆水族物。大略取此義,以扶水德。秦得藍田玉,制為璽,八面正方,螭紐。命李斯篆文,以魚鳥刻之,文曰: ‘受天之命,皇帝壽昌。’或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注文下面還有一行小字,說明史料源自《太平御覽》引《玉璽譜》。

秦始皇傳國璽,其形制到底如何?查考資料,參照諸家之說,有學者得出如下的結論:璽的材料系用藍田玉製成。其尺寸,依古制,璽方四寸,鈕交五龍(即螭者)。

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漢書」文曰「昊天之命皇帝壽昌」抑或「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兩者不同,一般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玉璽譜曰:傳國璽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藍田山,丞相李斯所書,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高祖至霸上,秦王子嬰獻之。至王莽篡位,就元後求璽,不與,以威逼之,乃出璽投地。璽上螭一角缺。及莽敗,李松持璽詣宛上更始;更始敗,璽入赤眉;劉盆子既敗,以奉光武。 

来源:中國文化遺產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