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吳道子,孔子憑幾像 (國學網路圖片)
從本質上來說,儒學講述的,是一個人如何通過促進個人成長和掌握實用智慧演化為君子的優雅人生故事。
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大多數受過良好教育的西方人,除了聽說過「孔子」這個名字、知道他是一位中國古代的文化巨人之外,基本上就所知甚少了。
時光流轉。到了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則已經可以粗略預見,在未來一二十年內,這個世界將出現一種新的文化秩序,其中儒學的地位將上升到前一代人所無法想像的高度。更具體一點說,我們的時代正在經歷一個文化巨變,孔子和儒學將成為世界性哲學,並在世界哲學之林中佔據重要地位。
同時,隨著中國經濟和政治地位的提高,這個世界的年輕一代正越發清醒地意識到,他們的生活將與中國緊密聯繫在一起,對於中文世界的透徹瞭解將成為在21世紀成功的必要條件。對過去幾代人來說,英語是獲得成功的工具;在新的世界秩序裡,深入瞭解儒家文化將為下一代人打開成功之門。
孔子為什麼會具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教義都是來自人們實際生活的直接記錄,而不是形而上的預設或超自然的臆想。從這個意義上說,儒學是一種實用的本能行為哲學。儒學的本質,是通過對日常行為的教化,在當下可能的條件下提升個人價值。
通過不斷強調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部分——比如敬畏家庭、謙恭待人、珍視友誼、羞恥之心、重視教育等等,孔子保證了自己教義的持續影響力。儒學的一個獨有特點是,具有可滲透性和不斷被解釋、發展的可能性。孔子的貢獻其實不過是佔有了他那個時代的文化遺產,把歷史的智慧運用於自己的時代,然後推薦後世依樣照辦。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也許可以大膽地做一個文字遊戲:《論語》,其實是《倫語》。
在過去數年中,我研讀了早期儒學文獻後,曾提出了一個概念——「儒學角色倫理學」,即一個人如何在自己扮演的各種角色和所處的形形色色關係中最大程度上實現自我價值。而儒學角色倫理學與西方哲學中佔統治地位的個人價值觀形成了鮮明對比,後者提出的,是一套截然不同的關於人的理論。
什麼是「人」?
這是柏拉圖的《斐多篇》和亞里士多德的《論靈魂》中的永恆之問。對此,畢達哥拉斯時代最一致的回答是:人是一種生命力恆久的、先天決定的、自給自足的靈魂。柏拉圖的名言「瞭解你自己」,其實就是說,瞭解你的靈魂。
那一個人如何成為完滿的人呢?這正是儒學家們在《四書》——無論是《大學》、《論語》,還是《孟子》、《中庸》——裡提出的永恆之問。對此,孔子時代的回答是道德的、唯美的,從終極意義上來說又是宗教的:一個人只有悉心對待那些與生俱來以及界定自己人生坐標的家庭、社會和宇宙關係,才能成為人。如《論語》所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克己復禮為仁」。
那麼,孔子的角色倫理學與世界哲學的關係何在?外國人也可以成為儒學主義者嗎?
我想,即使我們外國人想拒絕這種可能性,也必須聽從孔子他老人家的答案:當然可以。
在孔子的時代,一個「外國人」可能是來自楚國或晉國,「自外方來」就是自孔子的「外國」而來。如他所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事實上,韓國、日本和越南都是明證:儒學可以深刻並永遠地改變外國文化。
從本質上來說,儒學講述的,是一個人如何通過促進個人成長和掌握實用智慧演化為君子的優雅人生故事。因此,誰會不想參與其中、過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呢?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孔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