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學生高考前的苦戰
前不久南方週末報導:中科院院士朱清時解讀「錢學森之問」時說:「中國的教育投資已經很大,人也很多了,師生比民國時期多了幾百倍。但是,現在基本沒有民國時期那些大師,像錢學森這樣的科學家、梅蘭芳這樣的演員等。」
我們抱怨中國沒有舉世矚目的傑出人才,總是歸結於教育不發達,又將教育落後歸結於投資不夠,於是大家一起呼喚「加大教育投資」。
這種邏輯多是與西方發達國家比較教育投資推理過來的,乍一看似乎很嚴謹。可中科院院士朱清時教授的話點出了一些人的偏見所在,為什麼不與自己歷史上的教育情況進行比較呢?
果然,朱教授的與民國時期比較就說明瞭中國現今教育的真問題——教育投資不足是個問題,但比起教育體制的落後來又是小問題。
教育投資
一些人不能發現真問題,主要是口頭上老「辯證」可到實際問題上就不「辯證」了。
無論和中國歷史哪個時期相比,今天的教育投資都是史無前例的,可偏偏就是不出大成果,沒有與以往大師相媲美的人物,沒有一流的文化和科技原創力。
教育投資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再說一些教育投資都沒用到點子上:大學動輒上千萬元修建豪華校門,花高薪「請」一個外行校長領導內行教授,有教授「不辜負」高薪兩年炮製200多篇所謂的論文。
當然,我們也可以與一些發達國家比較教育,問題是那也要辯證地比較,既要與人家比教育投資又要比教育體制。
質量孰重
人家創新發展,成果考核上看重論文質量;我們死記硬背,在成果考核上看重論文數量。
我們再大的教育投資只能培養出紙上談兵的「優秀教師」「優秀學生」,卻很難培養出像民國時期的那些大師。
現在許多國人只與人家單向地比教育投資,而忽視了教育體制的比較,當體制不對時你再大的投資恐怕也會白白打了水瓢!
的確,中國的教育投資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是有所欠缺,但前提是教育大方向得對,否則再多的教育投資也是白搭。教育投資不僅僅是投錢,更要「投」科學的教育體制。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