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鮮為人知的中組部(圖)

 2010-01-02 13:2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中組部新辦公樓

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及中國最高領導人住宅區以西大約一公里,坐落著一幢沒有標誌的大樓。入口處沒有招牌顯示樓內辦理何種事務。大樓使用者的電話號碼沒有列入電話簿。從樓裡打出的電話不顯示來電號碼,只有一連串的零。

不過,在今年紀念中國共產黨執政60週年之際,這裡的工作人員也在悄悄慶祝。這個組織即便在中國國內也鮮為人知,它被稱為中組部,即中共中央組織部。經過30年動盪的經濟轉型,它已成為共產黨執政必不可少的組織。

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擁抱市場,推動了高速經濟發展和一場社會革命。中國公民在很多方面都比在共產主義制度下的任何時候更為自由,也更為富裕。他們可以在自己喜歡的地方工作,出國旅遊,購置房產和轎車。然而,在經濟和社會的某些層面放鬆管制的同時,黨下了一番功夫,確保自己緊緊抓住它權力的槓桿。

黨仍然直接控制著軍隊和媒體。中組部是其第三大、也是最鮮為人知的權力支柱,掌握著各級政府和行業的人事大權。市場經濟所釋放的自由,非但沒有削弱該部門的地位,反而令人事控制在權力角逐中變得空前重要。高層官員相信,有能力審查政府官員對領導層的忠誠度,對於黨在未來持續掌握執政權是至關重要的。

自 2007年年末以來,中組部部長一直由李源潮擔任。在新一代中國領導人中,他的思想相對開放。李源潮曾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at Harvard University)短期進修,在解放思想、推進黨的現代化建設方面,他站在了最前沿。不過,他在組織部的日常職責還絕對是老一套。

中組部複製了前蘇聯所稱的"權貴階層"(nomenklatura),即一份組成共產黨統治階層的黨員"名單",名單上的人有資格在政府控制的各個領域擔任要職。"制度完全從蘇聯照搬過來,但中共將其發揮到了極致,"廣州中山大學的袁偉時表示。"中國做得更為徹底。(黨)想要領導一切。"

要想對中組部的職能範圍有所認識,不妨試想在華盛頓有一個平行部門。這個假想的部門將監督以下人事任命:美國各州的州長和副州長,各大城市的市長,聯邦監管機構負責人,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沃爾瑪(Walmart)及其它50來家最大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的法官,《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和《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的總編輯,各電視廣播公司和有線電視臺的老闆,耶魯(Yale)、哈佛及其它重點大學的校長,以及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和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等智庫的領導。

在中國,所有的對等職位都由黨通過中組部任命。除了少數幾位象徵性的非黨人士任命,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士都是黨員。不僅如此,審查過程是閉門進行的;宣布任命時,中組部也不對任命的依據作任何解釋。當中組部否決候選人晉升時,它同樣秘而不宣。

通過該部門施予的、以最有權的黨和政府職位為形式的恩惠,使其成為體制內最激烈內部政治角逐的平臺。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員、各派系集團、中央和省,以及附屬於不同部門和產業的個人,無不竭力把自己人安排在政府機構中具有影響力的位置上。

"如果騰出了一個局長職位,北京的許多高層官員都會想讓他們的自己人填補空缺。這種時候,中組部的任務會很艱鉅,"知名的自由派雜誌《炎黃春秋》(Annals of the Yellow Emperor)主編吳思表示。"選拔本應以德才為依據,但實際上它變成了考核你與該部門的關係以及你的後臺的地位。歸根結底,你無法繞開組織部。"

在政府職位人選未經選舉或公開競爭產生的情形下,確保任命的幕後角逐,就成了中國政治的精髓。作為此類爭議的"清算機構",中組部不僅成為整個政治體制的機構中樞,也已成為圍繞各項改革的戰場--這些改革對黨的現代化建設十分關鍵。

不斷相互角力的緊張局面,妨礙了黨的現代化進程。政治局力圖實現最高官員選拔程序的專業化,但同時又作出惠及親信和親屬的任命安排,從而破壞了專業化進程。在地方上一人獨大的官員則更加明目張膽地無視規則,建立了通過買官牟利的市場。

從表面上看,今天的中組部已與上世紀30年代毛澤東建立的那個組織大相逕庭。任命規則已編列成文,形成70多項條款,讀起來頗似法律。晉升與工齡、教育水平和每五年必修的黨校課程掛鉤。

擔任省長或市長等職的官員必須接受評級,依據是一長串看似由管理諮詢師擬定的數字指標。經濟增長率、投資、當地的空氣和水質量以及公共秩序,理論上都是績效評估標準。

中組部已擺出資深跨國獵頭公司的全部架勢--利用心理測試和測謊儀,並與考慮提拔的官員的同事作秘密面談。在黨內的現代派看來,制定考核標準對提高政府的行政水平、把腐敗控制在最低限度至關重要。

但這些規章存在漏洞。比如,被認為是"特別優秀的年輕幹部"可以不論資歷得到提拔。"最終,一切都取決於有沒有人注意到你,"該部門的一名顧問表示。"不存在什麼科學的制度。反正在這些複雜的評估中,幾乎所有人的得分都一樣,因為如果你不一樣,你的上司就會難堪。"

中國高層領導人長期以來掌握著特定部門和行業的大權。前總理李鵬曾是電力行業的長期統治者,他的兩個孩子在該行業一路晉升至實權職位。另一位前總理朱鎔基曾負責金融業,這使他能夠任命大型金融機構的主管,自己的兒子也擔任了中國最大投行--中國國際金融公司(CICC)的高薪總裁。

科技部門則由黨的前總書記江澤民把持。他撇開了中組部內的專家,而將自己的親信安排至高層,並扶植其子擔任上海科技部門要職。不久前,在能源部門高層的任命上,某些主管法制和國家安全的政治局成員也發揮了相當的影響力。

過去十年來,黨試圖超越裙帶關係,轉而注重能力。在這方面最有效的手段絕對是一種老式做法。中組部對有發展前途的官員作壓力測試,派他們在全國不同地區、不同行政單位之間輪崗,只有在他們經受住考驗後,才將他們調回北京,安排進中央權力機構。

中組部在逐漸掀開其運作的面紗。不過,改變舊習慣談何容易。今年,它任命了一名發言人,但迄今尚未公開此人身份。儘管再三請求,但中組部還是沒有答應就這篇文章接受採訪。

公眾能夠與北京中組部聯繫的唯一方式,就是通過其唯一列出的號碼12380(該號碼有一段錄音)或是網站,報告任何"組織"問題。

李源潮的朋友曾開玩笑說,在他們眼裡,中組部的保密做法顯得荒謬。他們想問一問身為中組部現任部長的李源潮。"我們還是地下黨嗎?"他的一個老友大聲說道。隨後他坦言,他可以與李源潮談論任何事情--但工作除外。

買賣官位

當鄰近香港的商業城市深圳市市長許宗衡6月份因涉嫌腐敗被罷免時,該案的很多情節人們都很熟悉。許宗衡仍在接受調查,他被指控用批准建築項目換取賄賂,這是中國貪污控罪的標準罪名。

但對許宗衡的另一項指控,則令中央政府的反腐官員更為擔心,那就是,許宗衡的市長職位是買來的。買賣官位在中國地方政府中非常普遍,但買賣市長這樣高的職位還很少聽說。深圳是中國最富裕城市之一。

在小地方,最受歡迎的待售官位是黨委書記和地方組織部部長。這兩個職位都擁有極大的自行決定權,能夠任命下屬官位,以換取錢財。

吉林省組織部的一份內部書面文件,坦率列舉了這類交易中的賄賂、腐敗、欺詐和不擇手段的利己特徵。英國《金融時報》得到的這份文件,將升職競爭描述成"四種賽跑比賽",破壞了組織部規章制度。

在"短跑"中,官員們投機性地抓住領導層重組的機會,遊說上級官員提拔自己。在"長跑"中,他們"會通過各種手段巴結奉承領導,並且會進行人情投資,比如招待上司、送禮以及幫助上司解決問題"。

"接力"賽則需要召集"來自親戚、朋友、同學以及老鄉的多層次推薦",以接近領導。在"障礙賽"中,官員們會越過自己的頂頭上司,往往利用已退休的共產黨幹部代表自己對組織部施壓。

1994年到1999年曾擔任中組部部長的張全景告訴中國國內媒體:"經歷過戰爭時期的老一輩高層官員與年輕一輩不同,年輕官員往往只為自己考慮,並且主要是為了追逐權力、工資、地位、住房和醫療。這種思想引發了嫉妒心理,助長了買官升職的風氣。"

2007年,四川發生的一起案件顯示了這個官位市場的價值:一名男子假冒某組織部官員,打著可幫忙謀官的幌子,從當地一名官員那裡騙走了6.3萬美元。

本文有刪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金融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